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新崇祯纪实> 160救灾【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60救灾【改】(2 / 2)

盐场编有145户947丁,折银后丁银大约五六钱,灶地、草荡地赋税每亩银0.001-0.01两不等。


比起田赋银0.033的税率低多了。


王之俊在这里一口气买下120顷地,包括了王家庄、到葛各庄之间所有的滩涂地、草荡地。


地块呈长方形,沿海边长十余里,宽二三里不等。


四千多招募的流民壮丁,正在这里挖掘沟渠、盐池,休整道路、建造由汤若望设计的风车。


巨大工地上沟渠纵横,沿着沟渠排列着一个个长条形的盐池,每个盐池大约三亩的样子,差不多够一家两个壮丁照看。


壮丁每日工钱三分银子,盐池建好后愿意留下的则是每月1.5两。


连壮丁带家属万余人,分成十余个聚集点,住在简陋的窝棚里。


各处都设有粥棚,每石6钱银子的粟子熬制的粥管饱。


壮丁油水不够的话,那只能自行掏钱买了。


老弱妇孺做饭送饭之余,则在看顾孩童、休整窝棚,顺便谈论着还回不回家乡。


如果不回家乡,则需要向东家借钱盖房,还要计算多久才能还清。


------


买地花的银子不多,这里的荒地大都属于官府,二三两就能买下。


如果需要的话,王之俊计划将盐田再扩大一倍。


粥棚,按照每人每月三斗的大明官方标准计算,也就几千两。


也不是没有麻烦。


芦台场就不乐意,他们在这之间的猫腻太多了。


盐户之外,也有势豪雇佣乡人开辟的私盐池。


这些人开始还企图阻挠,争执数次后看到了几个不男不女的太监,诸人很识趣的偃旗息鼓自认倒霉。


当然,发动些士绅上书朝廷控诉太监扰民害民是必须的。


——


施鳯来曾提出清理河道时,顺便效法左光斗开辟水田,结果被魏忠贤好一顿嘲笑。


开辟万亩水田倒是容易,只要舍得银子,河流两侧尽可以开辟出数千顷。


可只需或三五年,一场大水就会将所有心血摧毁。


浪费银子不说,还免费附送一批灾民。


这就是为什么从明朝到清朝,北方水田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为了削减漕粮、减轻江南人的负担,从汪应蛟开始明朝官员几次开垦水田,都是旋即废弃。


当然,大明官员是不会记载这个的,他们只会说是因为北方人怕加赋才阻挠的。


-----


顺天府那边的事务在按部就班的进行,随着私册的陆续起获,进度明显加快。


反对的奏疏也不少,大多是盯着个人品德说事,全部留中不发。


二十七州县的官员换了一半还多,胥吏几乎全部换了一茬。


也无所谓,大明别的不多,就是没卵子的兵多、废物官员多、无用的生员多,慢慢换就是。


各部也不时还有些胥吏落网,可奇怪的是至今未牵扯到一个侍郎以上的官员。


魏忠贤发狠之下很是弄死了几个人,却依然没有头绪。


银子倒是大丰收,目前为止已经起获现银、田产、房宅、字画、古董等价值百多万的赃罚,据魏忠贤估计最后数额应该在二百到三百之间。


泄露消息的事,最后查到了王之心手下,不管是谁泄露的他都明白说出来必死无疑,因此酷刑之下竟也没能查出来是谁,


魏忠贤无奈,下令将那日值班的四个太监杖死了事。


魏忠贤也曾想过王之心,只是怎么琢磨他也不像是如此蠢的人,皇帝又没发话,也只好暂时放过。


京师内也不安稳,米价一度涨到每石1.2两,不过在王之俊派人去好言相劝一番后,粮商幡然醒悟主动将粮价降回到一两。


宣府斗米三钱,朱由检本来打算用储备的大米把价格拉下来,魏忠贤一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何必如此费事呢?


大明律对此是有专门条例的,派个人去说一声,谁如果不想要命了就继续涨吧!”


哑然失笑,忘了这是大明啊!


好像没有什么人泉可讲的。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