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美国教授竟然会对自己的学生说这样的话。”曦雪看到这里,叹息了一声,抬起了头,刚好迎上了杨朔铭的目光,“也许,是因为学生太好的缘故吧。”
“这位教授这样说,是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因为我的父亲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道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习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杨朔铭回忆起了另一时空当中已经去世多年的父亲,眼中闪过一丝黯然之色。
“父亲一直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曦雪觉察到了杨朔铭脸上神情的细微变化,她没有再说什么,而是用专注而关切的目光静静的望着他。
“我写这些,是因为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麻省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是合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黄河水沙南北分流淤灌华北平原,兼以治海治淮,抽排卤水,则洪、涝、旱、碱可以消除。佐以兴办农业、整顿水陆交通、配备能源工程等措施,则黄淮海经济开发可指曰而待。”
“黄淮海平原经济开发是多方面的,须分先后,也有必须并举的。怎样开发利用好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最为国人所关注。由于旱碱,地区内大面积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距世界小麦平均亩产水平尚远。本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棉花约占一半,大豆、花生、烤烟约占四分之一,足见改善本区农业,对于发展全国农业至关重要。”
“若要消除旱涝盐碱,以改进农业,必须增辟水沙资源,淤灌压碱,排除卤水,以改良土壤。海、滦、黄三面引水,以济河北,已成定论。但是灌溉排水,必须在防洪基础上才有成效,亦即兴利必先除害。在黄淮海平原缺水的情形下,恰恰黄河防洪正需分流,这点未为国人所普遍认识。至今国内尚有学者认为,黄河应在两堤约束下‘下排’泥沙,全部流水应派给输送泥沙尽量出海的任务,而不得分送两岸。这种想法殃成了目前黄淮海平原缺水缺肥,华北水道不通航的现实。历来学术上普遍的错误认识,使国民经济遭受莫大的损失,未有甚于此者!”
“治理黄淮海河道和兴办黄淮海平原水利,两者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必须综合起来策划整个系统。为了完善地开发利用全地区的自然资源,上述治理洪、涝、旱、碱的水利措施是主要的,但还不够,还要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诸河的上游山区造林种草,以涵养水源,增加枯流。这样会增多那里的空间、地面和地下三水的存水总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