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节(1 / 2)

”张知县脸色变得铁青,说不出话来。


“唉呦呦,这是怎么说呢”薛嫂在一边嚷起来。


宋齐愈本还要解释,但知道自己已经伤到张知县一家,越解释越添烦,只能满脸愧色,连连作揖。


张知县似乎也知道多说无益,胸脯起伏一阵后,转过头,压着怒气,向仆人大声吩咐:“点汤”


客来点茶,客去点汤。宋齐愈见张知县下了逐客令,忙又拜了一拜:“晚生拜辞”


第十三章信笺、枯井、货船


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邵雍宋齐愈苦笑了一下:“无论如何,我也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赵不尤问道:“最后一封信真是那位莲观姑娘所写”


“这绝不会错。别的我不敢确信,但笔迹绝骗不过我。”


宋齐愈从怀中取出一方白绢素帕,折叠着,里面薄薄包着什么。他用袖子拭净桌面,才将那方素帕放到桌上,掀开素帕,里面原来是一小叠信封,他拿起最上面的信封,小心从里面抽出一页信笺,递给了赵不尤:“这是莲观最后一封信。”


赵不尤接过那页纸,是蜀地浅云色谢公笺,莹润细洁,纸上是卫夫人簪花小楷,娟秀雅逸。信中词句更是柔肠痴绝。


“这是她第一封信”宋齐愈又递过一页信纸。


赵不尤接过来,两下对照,纸笺、墨色都完全相同。再对比笔迹,两封信笔画起收转折的细部也都完全相同,注视了许久,也没找出不对之处。他将两页信笺递还过去,宋齐愈小心放回信封,又仔细用素帕包好,重新藏进了怀里。


赵不尤问道:“莲观姑娘的事,还有谁知道”


“只有章美和郑敦知道,他们也应该不会随意说给别人。”


“这信呢他们看过吗”


“没有。不尤兄是第一个。这些信,我一直仔细锁在木匣里。只有今天和去宁陵那天才取出来揣在身上。”


赵不尤低头沉想,似乎明白了什么。


宋齐愈苦笑道:“活到今天,从没有这么狼狈过。昏乱中,连日期都记错了。当天下午我就赶回了汴京。回到太学斋舍中,却见舍友们都在准备第二天早上的殿试。我当时很纳闷,第二天该是清明,后一天才是殿试日。我先还以为是那五个舍友过于紧张,记错了日子,去隔壁核实,其他斋舍的舍友不是忙着读书,就是在收拾笔墨诗卷和衣服,也都在准备明早的殿试。我回来那天真是清明我明明只去了两天,怎么会变成三天到现在我也记不清了”


“哦”赵不尤心中一动,“你真是寒食那天出发去的宁陵”


“这也绝不会错。原本寒食前一天三月初八,太学就该开始休假,由于清明后就要殿试,初八那天我们上舍并没有休假,学正特地在那天教我们殿试礼仪规矩,初九寒食正日才开始休假。寒食那天下午,我就到了宁陵,第二天上午离开张知县家后,立即搭船回来,傍晚到的汴京。应该是清明前一天。”


“你在宁陵只住了一晚”


“嗯。当天,那位官媒薛嫂拿来张知县的草帖子,我见上面写的日期是三月初十,当时心里还想,张县令写错日子了,现在看来,他并没有写错,当天的确已经是寒食第二天,三月初十。”


“你搭的什么船”


“是个货船,船资要少一大半。船主似乎姓贺,脚微有些跛”宋齐愈又细细讲了一遍当天去宁陵的经过。


赵不尤听后,忽然想起一事,和宋齐愈所言撞到一起,心头豁然一亮,顿时明白了宋齐愈相亲遇假莲观的内幕,更清楚了章美为何要去应天府。


只是整个事件,还有一环需要确证。


于是,他起身道别:“齐愈,我得去查证一件事,改天我再去约你。”


简贞心中怅闷,取出纸笔,想填一首词,但写下词牌名后,却始终落不下一个字。


平日里,她一般都是白天帮着嫂嫂料理家务,晚间做女红,闲下来才描两笔画,填几句词。她爱画,是由于能去的地方极少,整日幽居在家,见不到多少城市热闹、山水清妙,便以笔代足,画一些自己臆想中的山水人物,当作远游。至于词,则是见到宋齐愈后,才开始有了这种意绪,觉着若不写出来,心中便怅闷难抒。


起初,她并不知这是什么心思,后来再读那些古诗新词,才知道这叫春心与相思。这让她十分惊怕,觉着自己犯了见不得人的大过错。又不敢跟兄嫂说,只能在心里闷着。有一天,闷到几乎要涨溢出来一般,不由自主提起笔填了一首词,将心事泻之于文字后,才觉得畅快了。自那以后,词就如同水槽,一次又一次替她倾泻心中难解难言之闷。


自从宋齐愈和哥哥结识后,过了几个月,有一天,简贞无意中听到哥哥和嫂嫂在小声议论,似在说宋齐愈和简贞成就婚姻云云。她听到后,又惊又怕,又喜又羞,忙躲回了自己房中,很久了,心仍在怦怦乱跳。这是她一直不敢说,不敢想,却又渴念至极的心愿。


然而,静下来之后,她又担心起来。宋齐愈人才出众,听说在太学中也是人中翘楚,这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名臣巨富之家来争抢如今世道,嫁女不看奁资就看家世,而她,只是一个穷寒儒者之妹,两头不靠,家里连套像样的衣裳首饰都备不齐,又怎么能攀得上宋齐愈


不久,她就听见大嫂也在担忧这件事,让哥哥找人去探一探宋齐愈口气,哥哥却说宋齐愈并非尘俗利欲之人,而且女方绝不能先开口,得等宋齐愈自己主动来说才成。她听到后,心里一凉,虽然她幽居闺阁,不知怎的,却比哥哥嫂嫂更明白世道人心,知道这事其实是妄想。


不过,她早惯于井中之境,宋齐愈只是井口上方一只飞鸿,只是偶尔经行,能得一见,已是大幸,不该再有非分之想。于是她重归于静,唯一盼的,是能多听几次宋齐愈的清朗声音。


后来二嫂乌眉嫁了进来,乌眉性子直率,不忌礼仪,她的父亲是个小纸店经纪,和章美家常有生意往来,乌眉回娘家有时也会碰见章美,她从章美口中得知宋齐愈已经有了意中之人,是一位员外郎的千金。简贞听二嫂说了之后,心里越发断了念,不愿再有任何奢望。


只是她没有料到,今年立春那天,宋齐愈和哥哥及其他六子论战,哥哥简庄一怒之下和宋齐愈绝交,简贞也就再无重见宋齐愈之期。


井水可以寒,可以寂,可以静,甚至可以结冰,却不能枯。


简贞的那口井却从立春那天,顿时枯了。


天上飘起细雨,渗出些凉意,赵不尤觉得神清气爽,心头大畅。


他大步走过虹桥,拐向西边,听到岸边有人唤他:“赵将军”


扭头一看,岸边一只货船艄板上站着一位瘦高的中年男子,赵不尤想了想才记起来,这人叫卫十五,是个货船船主,两年前曾帮他打过一桩官司。刚好,正要找几个船主打问事情。


“赵将军这一向可好”卫十五跳下船,笑着迎了过来。


“多谢卫老哥,我都好。你也可好”


“嗐年景不好,这几个月东南闹事,水路不畅,最多到江宁就断了,咱们这些靠水路吃饭的最受害,往年十分货量减了七分。”


“只有忍忍了,过些时候,等乱子平定了就好了。”


“谁知道呢。听说势头不好呢。人都把咱宋军叫软军,打仗时,军士们还没见着敌军,才听到金鼓声,就先已经软了。”


赵不尤苦笑了一下,自仁宗朝以来,强军强了近百年,却越振越软。幸而百年来未遭大的敌难,否则实在堪忧。


卫十五抬头看了看天:“这雨一时住不了,天色也不早了,赵将军快些家去吧。”


赵不尤道:“卫老哥,有件事要问你,你认不认得一个姓贺的货船主”


“姓贺有两三个呢,不知道赵将军说的是哪个”


“脚微有些跛。”


“噢,是贺老崴,认得。这一向大家生意都不好,只有他贪了件好事,这几天乐得狠呢。”


“哦什么好事”


“他不知从哪里得了一幅王羲之的宝帖,说是叫什么王略帖,听说至少值百万钱。”


“哦”


王羲之王略帖被书画名家米芾赞为天下第一法帖,当年曾被蔡京长子蔡攸收藏。米芾痴迷晋人书法,见到后,以死相逼,才用自己珍藏书画换到这幅法帖,珍异无比,每晚要锁在小箱中,放在枕边才能入睡。


赵不尤有些意外,不由得微微一笑,这比他原想打问的所获更多,也越发印证了他的推断。


他回到家,洗了把脸,换上家居的道袍,妻子温悦已经点好了茶,端了过来。


温悦叹了一声道:“我下午去看江妹妹了,才几天,她人已经瘦了大半,脸色也不好。她说准备带着一对孩子回乡去,这大京城,她孤儿寡母没了倚靠,活着不易,还好郎繁父母都健在,回乡去要稳便些”


“她何时回去”


“说等查出凶手再走,否则难安心。”


赵不尤叹了口气,没再言语。


“对了,江妹妹让我把这个交给你”


温悦走到柜边,取过一样东西递给赵不尤,赵不尤接过一看,是一个黑瓷小墨筒,径长只有一寸余,高也只有三寸,顶上有个油木塞子,塞得极紧。将墨汁存在里面,便于随身携带,急用时,写百十个字还是够。赵不尤拔开木塞,见里面是干的,也没有墨迹,是洗干净了的。瓶底有两朵干花瓣,他倒到掌心,是两朵梅花,花瓣已经褐黑。


“这是什么”


“江妹妹说是在郎繁的书柜里找到的,这个小墨筒郎繁平日都随身带着,不知为何会藏在那里,她还说郎繁从来不留意花花叶叶,很纳闷为何会存两朵干梅花在里面。所以要我拿过来给你,看看是不是能查出些什么来”


赵不尤沉思了片刻,一时也想不出什么,虽然章美去应天府的缘由他已经大致想清,但郎繁的死因却仍无头绪。他将干梅花重新装入墨筒中盖好,递给妻子:“你先收起来。郎繁存着这个,应该是有些缘故,我们都再想想。”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