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节_17(2 / 2)

助手们几乎天天都去看望安德罗波夫。据我所知,去得最为频繁的是拉普捷夫和沃尔斯基。中央全会前夕,安德罗波夫接见了应被选为中央书记的利加乔夫。看来,起草安德罗波大的讲话并将其全文在全会上宣读的主意出自他的几位助手。他们真的这么做了。


实际上,这篇讲话稿的来龙去脉,我是在过了若干年沃尔斯基的回忆录发表之后才知道的。此前仅仅是些语焉不详的道听途说。主要之点在于,讲话的结尾处本来还有一个内容:鉴于自己身患重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并力求保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不致中断,总书记建议授权戈尔巴乔夫主持政治局工作。


全会召开前夕,当安德罗波夫的讲话全文分发给政治局成员、随后又以红色封面印制分发给了中央委员的时候,其中这段内容和类似的话一概没有了。我本人既不能证实也不能推翻这种说法。无论是安德罗波夫或契尔年科,还有那个沃尔斯基,都根本不曾同我谈过此事。的确,谣传已经在机关开始扩散:说有些东西要么被歪曲了,要么被删去了。


1984年前夕召开了中央全会。会议听取了巴伊巴科夫和加尔布佐夫的两个报告。大家都装着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样子,不过是开个例行的全会而已。会上批准了计划和预算,增选了沃罗特尼科夫和索洛缅采夫为政治局委员,切布里科夫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利加乔夫为中央书记。在会议的讨论中发言的有吉洪诺和我。


这是一场遮遮掩掩的表演。其实所有的人全都心知肚明,我们正面临一次新的抉择,近期内便不得不再次解决国家领导人的问题。


对安德罗波夫的去世我倍感沉痛。国家领导层中又少了这么一个人,我同这个人曾经那么亲密和持久地联系在一起,我在许许多多方面都要感激他。在多年的岁月里,我总是向他倾吐自己的思想和疑难。我时刻感受到安德罗波夫那经久不渝的友善态度。他任何时候都不曾流露过一个老练的早已习惯于决定他人命运的政治领袖的屈尊俯就之态。我不能说他在我面前全然敞露了心扉,向我倾吐了他心中的全部。他并不让我窥视他生活中的某些”角落”。或许,这是因为这些东西给他自己也并未带来特别的欢乐。或许,这也是因为他不愿让任何人受到这些信息的牵连。


赖莎?马克西莫夫娜从圆柱大厅回到家里,对当天在葬礼上目睹的情景大为震惊:一些人是悲伤落泪,表现了应有的敬意和哀悼,另一些人的目光中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欢欣甚至庆幸的神情。有几位中央书记心情愉快,在同赖莎?马克西莫夫娜见面时也不隐讳这一点,仿佛急于告诉她:”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简直是一群厚颜无耻之徒。


如果要想对安德罗波夫的生平活动作出评价,那么首先必须明确区分两个领域和两种概念:第一,作为现实政治家的安德罗波夫,第二,”安德罗波夫现象”。非如此不足以避免混淆不清、言过其实抑或扭曲变态,而且会很严重。


何谓”安德罗波夫现象”?就是一种期待和盼望新领导上台开始出现好的变化的普遍气氛。也可以说就是对那些在人们头脑中与”勃列日涅夫主义”有关的负面现象的拒绝与排斥,就是对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坚信不疑。


安德罗波夫不负众望。首先作为一个人,他个性鲜明,气度恢宏,天赋极高,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坚决反对一切与”勃列日涅夫主义”有关联的东西,诸如:任人唯亲,明争暗斗,阴谋诡计,行贿受贿,道德败坏,官僚主义,经营不善,纪律涣散。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他斗争的对象,这也是对人们期望的回报。


如果说厌弃官僚习气、对达官贵人持批判态度等确实已深深植根于我国民众之中的话,那么,勃列日涅夫执政晚期所出现的过程就更加剧了这类感情。因此,安德罗波夫在这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即使有时有些过火,人们都能够接受,他们希望各种丑恶行径最终能得到遏制,希望脱离人民的人将对一切承担责任。


换而言之,他的所作所为被视为普遍的更深刻的变革的开端。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主要的问题:如果安德罗波夫命不该绝,他会更进一步,踏上一条激进的改革之路吗?我认为不会。


有些与安德罗波夫相去甚远的人说,似乎他在走上总书记岗位之前很久,就已经对体制改革的种种设想作了周详的考虑。据说为了这个目的,他便一步步向上爬,不断对自己的信念和良知作出了种种悲剧性的妥协,以免他在尚未达到目的地的途中被扼杀。


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说他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这是对的。他也明白,如不进行变革这个体制本身将面临灭顶之灾。但安德罗波夫毕竟是一个仍然停留在他所处时代的人物,属于未能挣脱旧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樊篱的那类人。


我常想:他可是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了解斯大林的种种罪行,但从来不曾提出过这类问题。他识破了勃列日涅夫一心想让斯大林的形象及其社会结构模式一并复活的企图,却甚至没有试图对此加以阻止。他在匈牙利事件和捷克事件阿富汗战争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在与”异端思想”和”不同政见”所作的斗争中呢?当时人们只要试图提出关于自由和人权的问题,便会被视作刑事犯罪。


显然,多年在克格勃工作的经历以及这项工作的特点,给他个人的整体面貌、生活观念打上了烙印,使他变得事事多疑,并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他必须为这个制度效劳。


安德罗波夫不会去搞激进的改革,赫鲁晓夫当年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也许这正是他的幸运之星作出的安排:他尚未碰到在他前进途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并将引起他的失望和对他的失望的问题,便与世长辞了。


我想说明,对安德罗波夫的种种鉴定,包括我上面的鉴定,至今还相当粗略,很不全面。他担任克格勃主席的15年在他的一生中颇显复杂而重要,在对这点尚未进行深人的研究之前,也只能是这样评说了。卢比扬卡1高墙后面的许多内情仍然是秘而不宣的,包括对我这个党和国家的前任首脑。而不了解其就里,便很难判断今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安德罗波夫身居权力顶峰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这段时间却给人们以希望。那些将我同他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往事,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之中。我永生永世都不会忘记基斯洛沃茨克市郊的那个夜晚:繁星满天,篝火熊熊,安德罗波夫露出一副沉人幻想而又愉快开朗的神情凝视着火光。磁带录音机中飘出那首尤里?维兹博尔演唱、安德罗波夫特别喜欢的调皮小曲:


谁希冀边玩意儿?谁都不希冀。


谁必得干这事儿?谁个都不必。


契尔年科:病夫充当大国首脑


安德罗波夫的继任者这一角色最合适的人选,我认为当首推季?费?乌斯季诺夫,尽管当时他已经75岁高龄。


为什么呢?在我看来,他或许是唯一能够继续执行安德罗波夫政治路线的人。他俩是亲密的朋友,因而他可以坚持和发展安德罗波夫在最高领导岗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