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诉子贡行仁不必好高騖远,从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顓孙师志向太高,孔子认為他的个xing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诉顓孙师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眾,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告诉顓孙师行仁要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著。对於自己的修养要严谨,对待别人则是恭敬宽容,又能厚待别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顏渊是孔门弟子中的模范生,孔子曾称讚他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礼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就可以了。《论语、顏渊》一章:顏渊问仁。子曰:克己復礼為仁。一ri克己復礼,天下归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非礼勿动。顏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品德优良,又有政治才干,曾任季氏宰。当他问仁时,孔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yu,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回答比较偏向政治层面。孔子告诉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宽**,如此一来,大眾对你都没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马牛多而躁。当他问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也訒,揭示慎的重要。
当子贡问仁时,孔子用比喻的法来告诉他以友辅仁的重要:工yu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又谆谆告诫我们:当仁,不让於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君子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礼的社会秩序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和。
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於修养和境界。
对此孔子有很多明,如他: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著丰富而jing微的内涵,并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法,表示端正服饰是君子的重要大事,有关孔子推崇的服饰详见汉服。
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偽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乡愿,德之贼也。
他认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為。孔子又: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君子博学於,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举人,不以人废。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