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致刘少奇、周恩来”,1954年11月18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84—485页。
3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15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139页。 译者)
1 参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的按语在《毛选》英文版第5卷第235—276页收录。(《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25—259页。——译者)
2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第5—6、159—160页。(参见《毛泽东选集》 1977年版第5卷 第227、233页。——译者)
3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27页;《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9页。
1 1956年1月25日的讲话见195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引文见阿兰纳·卡埃尔·当高 斯与s.施拉姆翻译编辑的《马克思主义和亚洲:导论与阅读材料》第293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4页。
1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 61—83页;官方的文本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 5卷,第284—307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268—277页。——译 者)
2 见《剑桥中国史》第14卷的讨论,也可参阅施拉姆在《党的领袖还是真正的统治者?》当中 所作的分析,第214—216页。
1 关于毛持续的乐观与急躁情绪,见他在1956年11月15日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 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32—335页。(中文版第313—329页。——译者)毛对关于“急躁冒进”批评的心理反应的重要意义,在近期中国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述中广为强调。在1986年4月24日的一次对话中,龚育之认为它可能是通向“文革”之路的第一步。关于文革期间毛对于这篇社论发怒的迹象的总结,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1.人民内部矛盾(1956—1957)》第86—91页(求实出版社,第101—104页。——译者)。关于周恩来对起草1956年6月20日社论的贡献,见胡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讲义》,第146页。
1 尼克·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一份公开文稿的注释翻译》,第38页。(译稿在中文基 础上略作修改)
2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卷,第344—345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 335页。——译者)
3 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参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卷,第321—322页。
1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23页。 译者)
2 同上,第77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65页。——译者)
3 “致黄炎培”,1952年9月5日,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41—443页。
1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13—215页。(《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197— 199页。——译者)
1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英文版第2卷,第213—214页。(参见《邓小平文选(1938—1965)》,1989年版第233—234页。——译者)
2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69页。
1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01—306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第 284—288页。——译者)
2 《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253—254页。
3 同上,第254页。
4 有关这次会议正式讨论的全部记录在近30年之后才出版。见《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1956年8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记录》。
1 前引书第10页(导言)。更完整的阐述见龚育之:“发展科学必由之路——介绍毛泽东同志 为转载〈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一文的信和按语”,载《光明日报》,1983年12月28日。
2 参阅《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41—348页。(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 第363—375页。——译者);《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513页。
3 “致黄炎培”,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14—515页。(毛自己明白副词 “基本上”是什么意思)
4 译文见英文“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第21—64页。
5 这一表达的新提法在当时很广泛,这些总的来说都是毛的思想。(这一段话见s.施拉姆: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年版)毛在未公开出版的文稿中没有事先表达这一思想的事实由 廖盖隆确认,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载廖盖隆:《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第245页。
6 “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第25页。
1 《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5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