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节_11(1 / 2)

9、135—136页。


3 《万岁》(1969年),第228页。


1 《万岁》(1969年),第262—263、264—265页;《杂录》第141—142、144—145页。


2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与毛泽东的三次会见”,载《中国季刊》第103期,1985年9月号。


3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43页。


4 同上,第142页。


5 《万岁》(1967年),第106—107页。(1959年3月15日的信)。


1 斯特朗:“同毛泽东的三次会见”,第496—497页。


2 实际上,张闻天三小时的中间发言比彭德怀的“意见书”要更系统,用了更精确的理论术语。参见李锐(当时曾出席了庐山会议)在“重读张闻天同志的‘庐山发言’”一文中所作的分析,载《读书》1985年第8期,第28—38页。张闻天演讲的原文已收录在《张闻天选集》中正式出版,第480—506页。


3 用英文对庐山事件及其意义作了最全面最精确的描述的是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见《文化大革命的起源:2,大跃进(1958—1960)》,第187—251页。


4 《万岁》(1969年),第222页;《杂录》,第121页。


1 《万岁》(1967年),第48页。


2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25、239页。


1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0页。英文原注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45页。亦请参见s.施拉姆在《剑桥中国史》第13卷中关于1949年以前毛的思想一章。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一文中,毛明确地肯定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它包括三大法则(参见《毛泽东集》第6卷第300页)。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卷,第345页。英文原注为:《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6页(1957年1月27日的讲话)。


1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7—121页。英文原注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06—110页。


2 在英文原文里,此段与下段合为一段,没有分开。这里按《毛泽东选集》第5卷中文版原文处理,将其分为两段。——译者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47—349页。英文原注为《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7—369页。


2 《学习文选》,第212—213、220页。


3 《万岁》(1969年),第104页;杂录》第66页。


1 s.施拉姆:《毛泽东和永远革命理论》,第228页。


2 见迪克·威尔逊编:《在历史天平上的毛泽东:一个初步评价》一书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施拉姆”这一部分,第63页。早在1976年,史蒂夫·秦就领会了这一论述中包含着一个新的巨大的背离,但不幸的是后来他又退回到原处,把这一论述当成是指“肯定之否定”。参见秦:《毛泽东的思想:形式与内容》,第60、66—67页,等。


3 参见1960年出版的两本重要的毛的著作选编(仅供内部使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摘录)》,第195—220页;《毛泽东同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摘录)》,第150页及以后各页。两本书都有冠之以“否定之肯定规律”标题的扩充章节,尽管其资料都选自延安时期和50年代中期,内容是关于新与旧、中国与外国思想的结合问题,等等。(或许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本书的各章节是根据主题进行编排的,书中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讲稿的笔记。对此,毛在1963年与埃德加·斯诺的会谈中否认他是原作者)。


1 杨超:《唯物辩证法的几个理论问题》(以下称《辩证法问题》),第211页。这本书起初是专门直接研究毛的思想的,书名为《论毛主席哲学体系》(内部讨论稿),共2册(以下称《毛的哲学体系》),后经修改而得今名。关于杨超在1939年参加毛的哲学研究小组一事,参见温济泽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论文选》一书第69页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是怎样教我们学哲学的”一文。除毛之外,该小组的其他成员有:艾思奇、何思敬、和培元、陈伯达。


2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第4版。这篇文章是根据周扬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的演讲写成的。由于它提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异化问题,因而在1983—1984年冬的“反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了批评。但迄今为止还从未有人认为周扬对毛的辩证法的分析是错误的。要想了解有关这一演讲的发表及其受到的批评的情况,请参见s.施拉姆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策(1978—1984)》一书,第41—56页。


1 《辩证法问题》,第199—217页,其中特别是第212—213页;《毛的哲学体系》,第247—263页。


1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26页。


2 同上,第240页。


3 弗雷德里克·韦克曼:《历史与意愿》,第323—326页;s.施拉姆:“马克思主义者”,第63—64页。


1 “人民群众的大联合”, s.施拉姆译自《中国季刊》第49期(1972年1—3月)第80—81页。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