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赶过先进的,例如在19世纪末叶,美国超过英国,后来20世纪初德国又超过英国。50000447_0112_01
今天的中国当然放弃了这种过分乐观的幻想,而强调发展生产力是改造社会制度的前提。毛在刚才所引的这段话里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西方(其含义是,在中国,一旦经济发展了)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民的改造问题。不管怎样,这一观点至今尚未被一同抛弃。
也许,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洞察和对人与道德在政治生活中重要性的强调,最终仍将是毛泽东对革命理论和实践的主要贡献,因为这种洞察力是根植于对悠久历史的观察之中的。
1 s.施拉姆:《毛泽东:初步再评价》,第71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477页;另见《杂录》,第343页。
1 廖盖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2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42—343页。
3 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学的批判》,见《杂录》,第266页。
4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630页。
1 《红旗》1964年第13期,第31—32页;另见《北京周报》1964年第29期,第26页。(源出于毛对1963年5月9日关于浙江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一份文件所作的评语。)
1 《红旗》1973年第9期,第22、27页;另见《北京周报》1973年第35期,第36、25、28页。
2 《红旗》1975年第2期,第17页。另见《北京周报》1975年第4期,第19页。
1 指毛泽东“我这个人也是一分为二的”。——译者
2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97页。
3 关于这一问题,见施拉姆:“党的领袖还是真正的统治者?”
1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85—86页。
2 同上,第234—235页。
3 《毛主席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论述选编》,第8页。
4 同上,第6—7页。(这段引文出自中国官方关于这次谈话的记录。据我所知,斯诺从未在自己的著作中用过这段话。)
1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33—334页;另见《杂录》,第258—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