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节_25(1 / 2)

1958—1966)”;约 翰·威尔逊·刘易斯编:“共产党中国的城市”,第235—286页;唐纳德·j.芒罗:“共产 党中国的平均主义思想与教育真相”,见林德贝克:“中国”,第256—301页。


1 中国学生的分类参照李洪勇(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个案研究》;史坦利·罗森: 《红卫兵派性与广州的文化大革命》。


2 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第129—139页。


1 马克·j.布里奇、戈登·怀特:《当代中国的微型政治:对一技术单位在文革中和文革后情 况的分析》。


1 有关罗瑞卿的情况,参见哈里·哈丁、梅尔文·格托夫:《清洗罗瑞卿:中国战略计划中的 政治斗争》;迈克尔·亚胡达:“苏联政策研究和中国的战略争论(1965—1966)”,载《中国 季刊》第49期(1972年1—3月),第32—75页。


1 哈丁、格托夫:《清洗罗瑞卿》,第10页。


2 罗瑞卿:“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把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北京周报》第20期 (1965年5月14日),第7—15页。


3 罗瑞卿:“人民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人民也一定能战胜美帝国主义”,《当代背景材料》第770 期(1965年9月14日),第1—20页。


1 见前引书;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2 关于罗的命运,见安:《中国政治》,第203—204页;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48—249 页。


1 关于吴晗事件,见安:《中国政治》,第195—213页;戈德曼:《中国的知识分子》第5章; 杰克·格雷、帕特里克·卡文迪什:《危机中的中国共产主义:毛主义与文化大革命》,第4 章;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第1章;詹姆斯·r.普西:《吴晗:借古讽今》。


2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1965年9月—1966年12月)”,《联合出版物研究署》,第42 期,第349页;《共产党中国译文集:政治和社会学情报》(1967年8月25日),第3页。


3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汇报》,1965年11月10日。


1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见《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 件集(1966—1967年)》,第7—12页。


1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北京周报》第10卷第23期 (1967年6月2日),第10—16页。


2 《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卷,第382页。


1 安:《中国政治》,第207页。


2 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46—247页;《大事记》第10—11页。


3 利伯撒尔:《研究指南》,第248—249页;高:《林彪》,第326—345页;《人民日报》,1978 年5月18日,见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78年5月24日,e2-11。


1 “中共中央通知”,见《文化大革命文件集》,《当代背景材料》第852期(1968年5月6 日),第2—6页。关于江青的作用,见威特克:《江青同志》,第320页。


1 孙敦璠:《历史讲义》,下卷,第247页。


2 北大的事件见《红旗》第19期(1980年10月),第32—36页。


1 关于“五十天”,见安:《中国政治》第9章;琼·多比尔:《中国文化大革命史》,第1章; 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群众批评的政治》,第78—94页。哈丁:《组 织中国》,第225—229页。


1 孙敦璠:《历史讲义》,下卷,第250页。


2 合肥电台,1966年7月16日消息。


3 “大事记”,第25页。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