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45页。
2 《中国的法律和政府》,第6卷第2期(1973年夏季号),第96-99页。
3 《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卷,第451—455页;《联合出版物研究署》,第49卷,第826页, 《有关共产党中国的译文集》(1970年2月12日),第44—45页。
1 《文件集》,第19—20、21页;《大审判》,第160、164页。
1 《联合出版物研究署》,第49卷第826期;《有关共产党中国的译文集》(1970年2月12 日),第22页。
2 《文件集》,第54—55页。也见迪特默:《刘少奇》,第152—153页。
3 《文件集》,第56、61、66、71—72、78—79和89页。
1 同上,第84页。
2 《文件集》,第72、82、83、85和87—88页。
3 “二月逆流”的叙述来源于1979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见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 态》,1979年2月28日,e7-20;1984年10月21和22日《新华日报》中聂荣臻回忆,见 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84年1月6日,k21-24。也见李:《文化革命的政治》第 6章;多比尔:《文化大革命史》第5章。
1 多比尔:《文化大革命史》,第220页。
1 对“武汉事件”的叙述根据陈再道的“武汉‘七·二○事件’始末”,见《革命史资料》第2期,(1981年9月),第7—45页。和托马斯·w.鲁宾逊:“武汉事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方冲突和省级官员的造反”,载《中国季刊》第47期(1971年7—9月),第413—438页。
1 《文件集》,第111—112,115—116页。
1 《中国大陆报刊概览(增刊)》,第198期(1967年8月),第8页。
2 有关这一时期外交部的斗争,参见梅尔文·格托夫:“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外交部和外交事务”,载鲁宾逊:《文化大革命》第313—366页。
3 关于这一时期重新复活的激进主义浪潮,见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第8章,以及多比尔:《文化大革命史》第8章。
1 《红旗》第12期(1967年8月),第43—47页。
2 多比尔:《文化大革命史》,第207页。
3 有关“五一六”兵团垮台的情况,请看《当代背景材料》第844期(1968年1月10日);巴里·伯顿:“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阴谋:‘五一六兵团’”,载《亚洲概览》第11卷第11期(1971年11月),第1029—1053页。
1 《中国大陆报刊概览》第4026期(1967年9月22日),第1—2页。
2 同上,第4069期(1967年11月29日),第1—9页。
1 解除杨成武职务的材料是由事件的参加者包括那些与林彪亲近的人提供的。见考:《林彪》,第488—500页,在《新华日报》(1984年10月9—10日)和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84年11月5日聂荣臻的文章,(第18—21页),以及在《北京晚报》1985年4月12日及1985年5月1日的傅崇碧的文章,(第9—10页)。也见哈维·w.内尔森:《中国的军事体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织研究》,第97—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