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将毛描述成一位悲剧性英雄是对中共在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对斯大林的提法的重 复。事实上,这一概念是一种突破。迄今为止,苏联和中国都曾像摩尼教徒一样强调善与恶、 黑与白的简单并列,不允许作模棱两可的区别。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他要么全面洗雪自己 的罪名,要么被指控为一名反动分子或反革命分子,这种对犯了错误的领导人的评价模式对 政治和文学都有相当的意义。
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41—42页。
4 同上,第56页。
5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48—49页。
1 如果布哈林被允许活下来的话,到斯大林死时,他只有64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邓 已74岁了。
1 《邓小平文选》,第29—30、97—98页。
1 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71—172页,多姆斯认为,至于许,他因没 有被任命为国防部长或总参谋长而深感愤怒,这也许是他在此时作出这一行为的另一动机。
2 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78—182、185页。
3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94页。
1 阎景堂:“中央军委沿革概况”,载朱成甲编:《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下),第567—587页。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85页。
1 在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有人建议党的九大应宣布为非法,也 有人提出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应被认为已不存在。邓对此非常气愤。可能因为他意识到这种 提法意味着正式承认人民解放军是十年动乱中唯一起作用的革命组织,而且也承认在中共 不存在的时候它仍然存在,在中共没有统治中国的时候它统治着中国。见《邓小平文选》,第 290—291页。
1 关于早期农村改革的各种形式,可见凯思林·哈特福德:“社会主义农业死了;社会主义农 业万岁!:中国农村组织的变迁”,伊丽莎白·j.佩里和克里斯廷·汪编:《毛以后中国的政 治经济改革》,第31—61页。
2 参见特里·西科勒:“近期改革风中的农村市场和交换”,载佩里和汪编的《毛以后中国的政 治经济改革》,第83—109页。
3 哈特福德提出,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欢迎摧毁公社制;同上,第138—139页。
4 参见理查德·j.莱瑟姆:“农村改革对基层干部的影响”;同上,第57—73页。
5 这一评论是根据作者本人和其他人在中国的观察和交谈所做。
1 关于进行的一次讨论参见伊丽沙白·j.佩里:“社会骚动:增长中的怨言”,戴约翰·s.梅 杰编:《中国简况(1985)》,第39—41、45—46页。
1 参见乔治·厄本编:《毛主席的奇迹:忠诚文学概要(1966—1970)》,第1—27页。
2 参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172—174、179—181页。其他三项原则是 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
3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同上,第303页。
1 这种困境大致上与西欧民主国家中党的官员的情况有类似之处。在野时期,党作为党的生命力显得突出。因为它是国家中用以发动“阶级斗争”的煽动性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罢黜 现政府。如果策略是成功的,并且党的领导人成为政府部长,那么党的作用将大大地减弱, 因为它的领导人将集中精力管理国家并保证经济的繁荣。从那时起纯粹的党的官员将起着 次要作用,很少干预政府政策,但同时要求普通党员保持对政府政策的忠诚。
2 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