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节_75(1 / 2)

伯格:“中美关系十年”,载《外交事务》第61卷第1期(1982年秋季号), 第177页。奥克森伯格的评论根据的是大量有关这一时期中美谈判所得到的记录。


1 西摩·赫什:《权力的代价》,第361页。


2 同上,第375—376页。


3 “过去30年越中关系真相”(1979年10月4日),国外广播信息处印:《亚太动态》(增刊), 1979年10月19日,第22页。


4 见阮基石1982年3月6日接受阿姆斯特丹《民族报》采访时的谈话。报导见外国广播信息 处:《亚太动态》,1982年3月17日,第2页。


1 “越中关系真相”,第22—23页。


2 上面这段话中的消息是由一位了解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中国官员给作者提供的。


1 所有引言所用的文本见理查德·h.所罗门编:《中国因素:中美关系和全球舞台》,第296— 300页。


1 理查德·穆尔斯廷、莫顿·阿布拉莫维茨:《重新制定对华政策:美中关系和政府的政策制 定》。


2 基辛格:《白宫岁月》,第765页。


3 同上,第906、910—911页。


4 毛泽东和尼克松的谈话在上书第1061页有记录。


1 引文见李季银(音):《日本面对中国:战后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第85页。


2 尼克松的评论表明的日期的是紧接着他在1975年辞去总统之职以后。这些资料引自赫什: 《权力的代价》,第380页。


3 引自所罗门:《中国因素》,第297页。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到美国“对其同日本的友好关系 给予最高度的重视”时,中美上海公报中并没有提及《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 李季银(音):《日本面对中国》,第106—111页。


停滞与动乱(1973—1976年)


1973年初,展望中美关系似乎很乐观。尼克松总统取得了1972年11月大选的巨大胜利;1973年1月23日,美越签署了巴黎和平协议。这些不仅预示了中美关系将稳步发展,也缓和了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显然,这与美国人从台湾撤军有关)。中国多半期待着美国在尼克松第二个任期结束之前断绝与台湾的关系、并在北京建立美国大使馆,然而不知道是否有美国官员曾对此作过明确的表示。2另外,中美关系的发展将不再会有越战的干扰。尽管河内领导人十分怀疑中美两国在以牺牲越南利益和使柬埔寨的战争继续恶化为代价而互相勾结,但是这一地区的前景总的来说比以前乐观了。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