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食品约占农村家庭预算的65%和城市家庭预算的60%以 上。此外,服装又占去家庭预算的另外12%—15%,而服装的价值多来自棉花[国家统计 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439、443页]。
1 更确切地说,总产量以及由此推算出来的税收、投资、时价和福利基金的定额,由当时作为 基本核算单位的合作社或生产队计算。剩余的数额按工分总数均分,以决定单个工分的价 值,而家庭集体收入是由家庭的工分总数乘以单个工分价值而得出的。
1 《中国经济年鉴》(1981),第6卷第9页指出“可耕地面积的数据偏低,有待于今后核实”。
2 这些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205—206页。
3 增长计算法正规地采取如下形式的生产函数:q=f(l,ld,k,c,t),这里,q是产量, l是劳动,ld是土地,k是固定资本,c是经常性投入,t是时间。这里使用的规范形式包 括:假定恒定的利润,把与时间相关的方程式转化成一个简单的形式,得出如下公式:dq/ dt=f/t+f/cxdc/dt+f/lxdl/dt+f/ldxdld/dt,其中,化肥是最近投入物资的代表,水 浇地面积的增长仅仅代表了土地上的重要变化。
1 机械化问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以前的主要争论点。机械化的实行部分地是为了克服劳动力短缺,诸如在一年两熟或三熟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中收获一季作物并换种另一季作物。然而,机械化也被看做是服务于社会政治目的的,诸如:减少城乡之间劳动样式的差别和巩固集体经济。(拖拉机尤其在为集体所有的情况下,有助于补充集体所需的劳动力。)参见本尼迪克特·斯塔维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政治》。
1 关于华北地区用水问题的讨论,参见詹姆斯·e.尼克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力工程和水 力资源》;阿尔瓦·刘易斯·埃里斯曼:“引水灌溉华北平原的潜在费用与收益”;见德怀特 ·h.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第4页。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207页。
1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型工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例见乔恩·西格森:《中国农 的工业化》;卡尔·里斯金:“小工业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季刊》第46期(1971年 —6月);德怀特·h.珀金斯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的小型工业》,美国农村小型工业 表团的报告。
1 对1976年以后那个时期所做的一项有用的研究是,克里斯廷·汪(音):“中华人民共和国 农村的工业化:文化大革命10年的教训”,见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四个现代化下的 中国》,第394—418页。
1 至少山东省的情况是如此(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的工业化”,第413页)。
2 这些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年鉴》(1980),第368页。
1979年以后农村政策的变化
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小型工业的持续发展上,文化大革命以后那段时间继续坚持1966年以来的方向。然而,其他方面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寨大队由于提出了错误主张,公然遭到人们的耻笑。征派大量劳动力从事农业基本建设的情况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已显然不受重视了。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