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节_95(1 / 2)

准在1966年以前的时期内不同程度上适用于这些学校的招生工作。在大学这一级,1958年和1959年根据推荐制度招收的工农学生被开除或退回,最终被清理。这是因为根据60年代初更为严格的标准,他们跟不上功课。


教学方法和内容毛以其多次引用的1964年春节讲话为开头的评论,亲自为这个领域内的批评定了调子。后来,他也批评了大学教育学究式和不切实际的性质。他建议包括学校行政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内的每个人应当到农村去看看土地和人民。红卫兵批评家详细阐述了这些主题。教学方法以填鸭式和死记硬背课文为基础,学生们从小学开始起就被锁入考试的生活中。在此教育制度下,他们必须“关起门来”学习,脱离生产和实践。


学习的目的在政治和实践受忽视的学校,主要目的是学知识,学生们肯定要死抱住分数、升级率和升学不放。这种教育制度以这种方式控制着学生,并将他们纳入这种制度中。学生们最终被自私的目标所驱动,而不顾政治或社会目标。学校自身也会是这样。一切策略方式均被用于牺牲低分学生和提高及格率,为学校赢得荣誉。学校里成立了特殊重点班;学生们按其成绩被作了不同的安排;分数低的学生被鼓励在毕业之前退学,以便不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这种正规的全日制学校很普遍。因此,学校的入学、考试和升学制度就伴随着失败升不了学的威胁,这是“资产阶级对教育实行专政的工具”,还把工农子弟排除在学校之外。这种学校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最优秀的和最有经验的教师的天堂。这些教师把他们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传给了以后的各代学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观念上说,这次运动是一条有助于实现缩小城乡差别的社会主义目的之途径。现实中,则把这次运动用作正规学校制度的补充。该制度接受“最优秀”的城市青年;那些品行、学习和阶级出身不好的青年则在上完初中之后被送往农村,结果,甚至连农民都看不起他们。


毛的反应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完成之后,中央委员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倾向,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恰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日益发展的修正主义倾向相符合,为防止中国改变颜色,毛发展了其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的理论及继续革命的政策方针。毛把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视为“最重要的问题”,并断言中国的年轻一代必须在阶级斗争风浪里经受革命锻炼。在毛1964年春节讲话发表的评论以后,他还亲自发出许多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制度,能消灭三大差别,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差别,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但仅仅改革课本和教学方法是不够的。相反,必须“彻底批判和消灭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确立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文化大革命及作为其一部分的教育革命是毛最终选择为实现其目标的工具。1


毛的改造:使延安经验适于全国


1967至1968年间,官方报刊上搞教育革命的建议如潮水般涌来。大学、中学和行政区均被要求提出各自的建议。在新出版的毛关于教育的语录汇编中也同样体现着的毛主义原则的鼓舞下,1它们很快把先前对1966年以前教育制度的批评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变为为改革开出良方。这些良方是暂时的和试验性的,是为“革命实践中的试验”而提出的。许多建议被选作典型和样板,这暗示着它们特别为官方所称道。


但这个试验的特点是地方分权和弹性很大,尽管它总是在毛的教育原则的范围之内。因此,如同对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目的一样,不可能确定毛打算把最初提出的最激进的建议保留下来的程度,以及这些建议因70年代初非常明显的抵制而逐渐受到破坏的程度。似乎最可能的结论而又是毛的用意的,仅仅是指引总的行动方向,最初时把它引向极端是为了保证发生他所期望发生的变化,让运动发展来解决问题,再设想不时通过必要干涉,使发展中的教育制度能按他所制定的路线发展。


应当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对争斗的红卫兵派别适用的“保守派—激进派”一词,其意思与这些红卫兵派别使用时几乎完全相反。因此,干部、jūn_duì 及工人的“保守派”领袖联盟负责在学校中实行“激进”的教育革命。与此同时,前造反派和激进派对改革进行保守性抵制。支持新激进派的核心是中央文革小组(其左派在1968年被清洗)所遗留下来的人,该小组由江青以毛的名义领导,后来成了激进的“四人帮”及其追随者。一致起来反对他们的是周恩来支持的及最终成为文化大革命靶子的当权派和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即前造反的知识分子,如周培源。


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教育制度在全国范围内从来没有官方的统一标准。在许多方面,其“试验的”性质一直持续到1976年秋。结果是该制度成了年年几乎都有变化,细节上各地也不同。这也使观察家们很难区分来自中央的方针精神的变化与中央之外的变化。然而,这些方针规定了新的教育制度的基本参数。


领导权和管理权公开宣称的目标是要搞垮旧的当权派和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统治。1966年,教育部和高教部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工作。如果回顾一下1944年的延安整风,以前教育官员的权力也曾受到类似的限制。制定教育方针的职责被中央文革小组及其专门的教育委员会所接任。1972年,国务院下设科学和教育组。教育部直至1975年方恢复工作,当时其全部工作人员加起来仅有大约300人。


教育的行政管理被分散下放到省和省以下教育局。例如,大学一级由教育部规定的统一课程、课本和教材都被废弃了,各校设计自己的课程并准备自己的教材。中小学一级,全国统一的课程和课本也被废弃了,准备这些材料的责任被下放到省和省以下教育局。省市甚至公社决定学制长短、课程和学习计划,而以前这是由中央决定的。高等院校入学统考也被废除。大学的招生权转移到了投考人的工作单位。中学毕业生如未先工作一段时间,便不能直接上大学,这样,上大学的权力就给予其工作单位了。


在县一级,赋予县教育局的国家教育官员的权力也被下放了。乡村小学由公社生产大队管理;现存的乡村国办小学亦要移交生产大队管理。中学也由公社和生产大队管理。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