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前,就有不少人论述这种差别,如杨庆堃:《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 初期的中国乡村》;威廉·欣顿:《翻身:中国乡村革命的证据》;伊莎贝尔和戴维·克鲁克: 《一个中国乡村的革命:十里店》、《十里店:一个中国乡村的群众运动》;莫顿·弗里德: 《中国社会的组织》。
1 参见莫顿·弗里德:《中国社会的组织》,第104—109页。
2 关于这种复杂情况的分析,见杨庆堃:《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
3 理查德·马德森:《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72—80页。
1 刘少奇1950年6月1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上所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 的报告”,见《刘少奇选集》,第29—47页。
2 见欣顿:《翻身》,第280—475页。
1 见欣顿:《翻身》,第479—508页。毛的这一讲话发表于1948年4月1日,在《翻身》一书 中录有其摘要,第486—487页。
2 关于该地区土改详情,请看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949—1956)》。
3 本尼迪克特·斯塔维斯:《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政治》,第29—30页。
1 目击者关于诸如此类错误的陈述,见欣顿:《翻身》,第280—475页,以及杨庆堃:《一个向 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第131—152页。
1 关于这方面的戏剧性事例之一,见欣顿:《翻身》,第364—368页。
1 见弗朗兹·舒尔:《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第431—437页。
2 关于各地实际土地分配差异的例子,见欣顿:《翻身》,第592页,以及杨庆堃:《一个向共 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第146—152页: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第61、 90页。
1 这至少是杨庆堃在《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里的结论(第155—157页)。这 一时期税制的详细论述见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第102—143页。
2 安妮塔·詹、理查德·马德森、辛格森·昂格尔:《陈村》,第52页。
1 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第247—250页;杨庆堃:《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初期 的中国乡村》,第163—165页。
2 见威廉·欣顿:《身翻:一个中国村庄的继续革命》,第76—93页;维维恩·舒:《过渡中的 农民的中国》,第153—191页;以及杨庆堃:《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乡村》,第 203—214页。关于共产党时代之前的互助,见莫顿·弗里德:《中国社会的组织》,第117— 120页。
1 简·迈尔达尔:《来自一个中国村庄的报告》,第140页。
1 简·迈尔达尔:《来自一个中国村庄的报告》,第141页。
2 维维恩·舒:《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第185,195—245页。
1 埃兹拉·沃格尔:《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广州:一个省城的规划与政策(1949—1968)》,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