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引自鲍姆的《革命的序幕》,第24页,译文和有关社教运动的其他文献,见理查德·鲍姆和弗雷德里克·c.泰维斯:《四清:1962—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关于这一时期当地领导理解学习的特征,见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农村的本地领导人(1962—1965):人品、官职和政治补充”,载鲍大可编:《中国共产党的现行政治》,第155—215页。
1 参见鲍姆:《革命的序幕》,第11—41页;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37—40页;马德森:《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68—72页。
2 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41—64页。
1 马德森:《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72—80页。也见舒的分析:《过渡中的农民的中国》, 第339—341页。
1 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52—53页。
1 见理查德·柯特·克劳斯:《中国社会主义中的阶级斗争》,尤其是第39—114页;马德森: 《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75—80页。
2 马德森,同上,第130—150页;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74—102页。
1 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103—140页,欣顿:《身翻》,第451—553页;梁和夏皮罗:《文革之子》,第161—188页;理查德·鲍姆:“农村的文化大革命:剖析一种有限的造反”,载托马斯· w.鲁宾逊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第347—476页。
1 对中国大众宗教的规模大小的最系统分析是以台湾的人类学实地调查为根据的,见阿瑟·p.沃尔夫:“神、鬼和祖先”,载阿瑟·p.沃尔夫编:《中国社会的宗教和仪式》。也见杨庆堃:《中国社会的宗教》。
1 关于变化中的宗教政策的材料见唐纳德·e.麦克因尼斯编:《共产党中国的宗教政策及其实 践》。
1 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118页。
2 马德森:《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130—150页;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169—174页;帕里什和怀特:《当代中国的农村和家庭生活》,第287—297页。
1 马德森:《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195—198页。
1 帕里什和怀特:《当代中国的农村和家庭生活》,第266—272、287—297页。
1 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详细的研究是:托马斯·p.伯恩斯坦:《上山下乡:中国青年从城市走向农村》;也见彼得·j.西博尔特编:《中国城市青年的农村生活:一段社会经历》;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8—11、103—111、231—235页;马德森:《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105—129页。
2 b.迈克尔·弗罗利克:《毛的人民:革命中国的十六个生活肖像》,第48页。
3 《陈村》,第51—53页。
1 许多来自中国官方出版物的文章之译文见西博尔特:《中国城市青年的农村生活》,它们反映了部分官员对城市青年较低的思想水平的看法,反映这种基本思想水平丧失的生动例子,见梁和夏皮罗:《文革之子》,第189—192页;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226—235页; 弗罗利克:《毛的人民》,第42—57页。
2 马德森:《中国农村的伦理和权力》,第129页。
3 詹、马德森和昂格尔:《陈村》,第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