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节_132(2 / 2)

2 同上,第172页。


3 郭沫若:“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民文学》编者问——译者),《人民文学》1959 年第1期,第4—9页。


1 卞之琳:“动土回答”,《诗刊》1958年第3期,第10页。由劳埃德·哈夫特译,译文在许 芥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第380页。


2 引自张钟的《当代文学概观》第63页。


1 梁上泉:“长城内外”,《山泉集》第76—78页。译文在许芥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文学》 第181页。


2 梁上泉:“彩色的河流”,《诗刊》1961年第6期,第16—17页。


1 梁上泉:《开花的国土》,第67页。


1 葛琴“海燕”,《人民文学》1958年第3期,第31—50页引文见第44页。


1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文艺报》1960年第13—14期,第15—37页。


2 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人民文学》1960年第8期, 第8—36页。(原文只是茅盾文章的局部概要,而非节选。——译者)


1 胡万春:《特殊性格的人》,第96页,引自戈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第265页。


2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第15页。


1 1957年1月1日《人民日报》。


2 毛泽东:“游泳”,选自《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


1 沙叶新还是早在1979年早些时候的《假如我是真的》一剧的作者之一,本章后面还要讨论 当时对他的争论。


2 萧军1981年8月访问伯克利时,将写有此诗的一幅墨宝送给了作者。


1 戈壁舟:《北邙新诗四首》,《人民日报》1962年3月24日,译自s.h.陈的《隐喻与意 识》第44页。


2 参考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728页上的译文。


1 引自张钟等编写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74页。


1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第3—7节,译文在许芥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第685页。


1 引自张钟等编写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82页。


1 引自张钟等编写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55页。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台湾的新作家(1966—1976年)


革命样板戏


毛泽东的妻子江青曾是位演员,她致力于戏剧振兴。1964年6月到7月间,在一次当代主题的京剧汇演中,江青作了一个发言,她批评传统戏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有牛鬼蛇神”。1而这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垃圾必须要从舞台上清除掉,让位于表现当代主题的作品,另外还要从传统戏剧中、从西方流行的歌剧和芭蕾舞中尽可能地吸取音乐和舞蹈的营养。自60年代初起,出现了五出所谓的“样板戏”。《海港》是五出戏当中唯一一出非军事题材、具有严格当代主题的作品。它描写了与海港上的破坏者进行的斗争。《红灯记》和《沙家浜》是五出戏中最受欢迎的。它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前者讴歌了铁路工人的英雄主义,后者讲述了一个茶馆的老板娘帮助抗日jūn_duì 的故事。其余的京剧(最早的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