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买宋> 第一百三十章 古代的博戏之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章 古代的博戏之魂(2 / 2)

如“惺惺二十一”,是因为骰子每两个相对面上镂刻的点数之和均为七,六面合为二十一点,惺惺者,惺惺相惜之意,以同命运的知己称之,包含了博徒和骰子戏的爱好者们对骰子的“深情”。


包括骰子并非中国独有,也并非最先出现于中国,在赌博这一风靡全世界的文化现象之中,赌博的形式、道具千奇百怪,不胜枚举,惟独骰子通行各国,其形状古今中外别无二致。


所以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世界赌博文化中的一件奇事。


不过骰子最早产生于“古代东方”,这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都曾发现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骰子实物。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骰子赌博游戏曾广泛流行,保留至今的许多古文献、古建筑、墓葬之中也多次发现有关骰子及其游戏的文字记载和图案等。


相比之下,骰子在中国的出现,要晚了许多,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正方体骰子实物,出自浙江余姚的一座东晋墓葬之中,其形状与古埃及、印度、罗马以及现在流行的骰子完全相同,时间大约在公元四至五世纪。


流传至今的描述骰子的中国文献,最早的一篇大概要数诗人刘禹锡的短文《观博》,这已经是中唐的事情了。


关于骰子在中国的产生,古代流行的说法是三国曹植创制。


如《声谱》云:魏陈思王制及陆局,置骰子二。


又《潜确类书》云:


樗蒲骰,古人用五子,以木为之。陈思王用两子,以骨为之。


也就是说是曹植发明了双陆戏的赌博游戏,而骰子是其主要道具之一,所以骰子的发明权也属于这位风流才子。


到后来,随着双陆的盛行,骰子甚至从双陆之中游离出来,单独成为了一种赌博游戏。


因为它本身的排列组合远为复杂而有趣,于是掷骰子很快成为此后一千余年之中最为流行的赌博方式。


在此期间,掷骰子的方式和名称曾有过多种变化,都可以“骰子戏”称之。


唐代的骰子戏,又称“投琼”和“彩战”。


琼是六博的投子,投琼是借用古语,所投之物其实是正方体的骰子。


彩战的“彩”,来源于骰子上的赤、黑二色,即“以骰为战”之意。


从文献记载看,唐代的投琼似乎先流行于上层社会。


比如唐玄宗时期,后宫中就盛行投琼,皇帝和妃嫔宫娥都喜爱此道。


据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就常常投琼为乐,由此还产生了骰子外观的一个重大的变化,即皇帝为骰子“赐绯”的故事。


据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云:


今骰子于“四”上加红,亦有所本。《言鲭》:唐时投琼,惟“幺”一点加红,余五子皆黑色。


明皇与杨妃彩战,将北,惟“四”可解。有一子旋转未定,连叱之,果成“四”。上悦,顾高力士令赐绯。遂相沿至今云。


也是大约从盛唐开始,骰子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李白诗云:“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这里所咏便是掷骰子。


到了宋元直至明清时代,那就更了不得了,掷骰子成为各种赌场中最常见的赌博方式。


像是《水浒》第一百四回这样描写道:


台下四十只桌子,都有人围挤着在那里掷骰赌钱……那些掷骰的,在那里呼幺喝六,盓钱的在那里唤字叫背。


民间岁时节令,人们常常聚博为乐,掷骰子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宋人范成大有诗云:“酒垆先叠鼓,灯市早投琼。”


陆游也有诗写道:“呼卢院落争新岁。”注云:“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


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无法枚举。可见掷骰子流行之广泛。


而早期的骰子戏,一般用两粒骰子,这大概同双陆的制度有关。


到了唐中期以后,广泛流行掷六枚骰子的博戏,一直流行到五代和北宋。


唐人李洞有诗云:“六赤重新掷印成。”


《宋史·张昭远传》也有:“一掷六齿皆赤”的记载,都是这种习俗的证明。


在此之后,社会上还出现过掷三、四、五粒骰子的各种博戏。


一骰具六面,多粒骰子可以组成难以计数的排列组合形式,于是形成后世名目繁多的“骰子格”。


总的来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即“同色”,又称浑花,全部为一种点数为贵,驳杂为贱,在同色之中,又以红色为贵。


以《除红谱》为例,四枚四点称为“满园春”,又叫“堂印”,为最高之彩。其次为四枚幺,称“满盘星”。


以下为四枚六:“混江龙”,四枚三:“雁行儿”,等等。杂色的彩,也以多枚红色者为贵。


上面所说的骰子格,花样过于复杂,一般用于行酒令和其他游戏。


而在纯粹的赌博场合,计算输赢的是另一种方法,作者菌专门查了一下,大概主要有“赶老羊”、“掷挖窖”和“掷骨牌”等几种。


“赶老羊”又叫“掷老羊”,用六枚骰子,每人可掷若干次,直至出现其中三枚点数相同,然后计算其余三子点数之和的大小以决胜负。


“掷挖窖”与“赶老羊”大致相同,也用六粒骰子,只是决定胜负的是三粒同色的骰子,骰彩的贵贱顺序为六、四、幺、三、五、二。


如果掷出四色、五色甚至全色的彩,则更胜一筹。


“掷骨牌”是借用了“牌九”规则的赌法。


其法可用二至六枚骰子,但不用三枚。


如用六枚骰子,须将其中四枚掷成一色,其余的两枚便凑成一张骨牌花色,如两枚六是一张“天牌”,两枚“幺”是一张“地牌”等等,博徒们便以骨牌的贵贱来比大小。


用五枚骰子的方法与此相同,只需将其中任何三枚掷成一色,然后比较其余两枚所凑成的骨牌花色。


最简单的是掷两粒骰子,只须掷一次,便成一张骨牌,立见输赢,掷四枚骰子每次都可凑成两张骨牌,也就是一副牌九,比较的方法与牌九完全相同。


上面所说的几种掷骰戏在清代普遍流行于下层社会之中,几个赌徒,一副骰子再加一只盆、碗便可进行,赌徒们轮流“坐庄”,机会均等。


另外两种广泛流行于清代社会的骰子戏是“摇摊”和“压宝”。


摇摊是从古代的“意钱”演变而成的。


可容多人参加,一般在一张方形赌台上进行。


其法有庄家一人,站在赌台上方,其余人在四周下注。


进行时,庄家将三粒骰子放在一个有盖的容器(称为“摇缸”)中摇动,待骰子定下后,将所现的点数之和除以四,能整除即为四,有余数的则可能为一、二、三,分属赌台的四个边。


余家在庄家摇定之后分别在桌上的四边下注,摇出自己所押的一方,由庄家照押数赔,其余三方则归庄家所有。


摇摊看起来很简单,只有四种结果,常常出现某种似乎有规律的点数变化,赌徒们将其称为“摊路”。


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便殚精竭虑去研究这种所谓的规律。


但其实,现在懂得一点概率的人都知道,每次摇过,下一次每一边的可能性总是四分之一,所谓“摊路”实际上是不可捉摸的。


像是清代大诗人龚自珍,自负聪明,性又嗜赌,尤其喜欢摇摊。


他曾在自己的帐寥寥无几。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骰子便没有中国的博戏。


所以骰子简直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博戏之魂”,在这个时代也无比的流行,风靡整个大宋。


……


……


……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