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买宋> 第一百六十一章 制衡之道失平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一章 制衡之道失平衡(2 / 2)

之所以如此,也是对杨家的信任和看重,因为这满朝文武里,文官就不说了,值得赵祯信耐和重用的武将世家,真的不多了,几乎可以说只有杨家。


毕竟呼延家已经几乎被文官们给玩废了,在朝堂和地方已经没什么势力了。


这一代家族中也没什么出色的人才,全是靠着老家主呼延得模的苦苦支撑,以及老靠山王呼延赞的余威,才勉强维持着呼延家最后的荣光。


天知道要是呼延得模一死,呼延家会发生什么,就算不立即分崩离析,恐怕也相去不远了,在朝堂上的最后一点影响力,也会顷刻间被文官们抹除干净。


至于种家,赵祯压根就没指望过,因为那全是文官们扶持提拔起来的,用来制衡杨家的地方武将,买不买他赵祯的帐根本就是两说之事,文官们的话比他的有用多了。


这也是赵祯的难处,因为文官们的势力,已经大到他无法控制的地步了,主要原因,便是失去了制衡。


毕竟帝王之术,无外乎就是制衡,平衡左右,居中帷幄。


而平衡的点无非就是几块,文臣、武将、外戚、宦官,就这么几个而已。


武将就不用说了,从太祖朝开始就一直在打压,到现在已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武将世家了,就剩下一个杨家,也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男丁几乎死伤殆尽,唯一的话啊。


赵祯却仍然余怒未消地说,他竟然劝我回绝大臣们的进谏,这么不知天凹地厚的奴才,是想干政吗?如何能留在我身边呢?


由此就可以看出北宋皇室对宦官的零容忍态度,毕竟前朝的宦官之祸实在是太可怕了,一直让宋朝的统治者心有余悸,片刻也不敢忘记。


像是从盛唐时期的高力士开始,唐朝就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


到了唐朝的后期,宦官甚至掌握了京城驻军的指挥权,不仅可以对各级官员随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废立皇帝。


唐昭宗李晔还为亲王时,大宦官田令孜骑马经过,李晔只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礼,而田令孜并没有任何谦虚的表示,骑马直接离开了,可见宦官权势之大。


一直到唐朝灭亡以后,宦官势力终于消亡,可惜还有人改不掉这一点。


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灭掉了后梁和前蜀以后,疯狂的信任太监,给了宦官们很大的权力,而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几乎没有任何赏赐,寒了将士们的心。


最后部队不出所料的发生了兵变,李存勖被杀。


如果是秦朝和东汉的宦官乱政还比较遥远,那唐朝和后唐的教训可还是历历在目,所以从宋朝建议之初,太祖皇帝就对太监多加限制,警惕宦官们乱政。


到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位时期就更加彻底了,虽然这家伙打仗的水平差了点,但是玩内政绝对是一把好手,不然不可能把哥哥都坑了。


而且这位太宗皇帝绝对是一个宅男,他没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出来了一部类似于“行为准则”的手册,上边就清清楚楚的写明了宦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小宦官只要照着这个手册做就可以了。


如果宦官们想玩猫腻,那么他们惨了,这位皇帝在这方面堪称心狠手辣。


再加上文官们,特别是宰相的权力的空前扩大,使得宦官们更加没有施展本是的空间。


从宋朝建立之初,为了需要,皇帝们就大幅度的提高士大夫们的地位,但还算正常,毕竟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因为在宋太祖和宋太宗这两位大神毕竟是乱世出生,御下水平都比较高,不需要文官们过多的帮忙,他们自己完全就可以处理。


但到了他们之后,从宋真宗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大逆转,皇帝已经控制不住了,再加上工资优厚,宰相们什么也不缺,那就增加权力好了。


同时宋英真宗的治国水平也有限,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们,所以宋朝的相权在英宗时期空前扩大。


相权的扩大就意味着君权的降低,宋朝的宰相们权力正是大上天了。


不但在国家政事上矫正皇帝的错误,就连皇帝的私生活也不放过。


皇帝都被管成这样了,宦官作为皇帝的奴仆,又能好到哪里去。在宋朝的全部历史中,无论是再得宠的宦官看到宰相大人们,都是笑着脸额外还得点头哈腰。


不得不说,实在可悲啊,相当于一开始就自断一臂,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咯。


……


……


……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