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买宋> 第二百五十一章 去其糟粕取其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一章 去其糟粕取其精(1 / 2)

至于进士的话,首先“进士”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指可以进授爵禄之人,至隋朝开始成为取士科目,后为历代沿用。


在清代举人中式后即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


1.会试。


清代会试于春季在京师贡院举行,试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因由礼部主持,也称礼闱。


会试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举行;遇乡试恩科,翌年之会试即为会试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举行。会试考试、阅卷、场规和考试内容等基本同于乡试,惟第一场《四书》三题由皇帝钦命。会试考官于三月简放,初用内阁六部大员4~7人;咸丰后定制4人,一正总裁,三副总裁,以大学士及翰林进士出身的一二品官员者充任;同考官18人,与主考官同时简放,用翰林进士出身的实缺京官。清代会试中额各科多寡不同,一般为百余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为406名,最少一科为96名。会试四月放榜,中式者称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


2.复试。


经会试取中的贡士,接着要参加复试,清初贡士本不进行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因发生科场案,会试后进行了复试。


雍正、乾隆两朝,复试间行之,至嘉庆初始成为定制,地点在皇宫保和殿。


复试考《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当日交卷。


第二天派阅卷大臣评定成绩,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参加殿试。


殿试于会试放榜一月后举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举行,廿五日传胪(公布名次),著为定制。


殿试最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四年改在皇宫太和殿东西阁阶下,遇风雨时,在太和殿东西两庑。


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


殿试的内容为时务策一道,由读卷大臣拟出若干题,送皇帝钦定圈出,作为试题。


殿试试卷的评阅,由皇帝任命读卷大臣进行(由于殿试在名义上是皇帝作主考,所以称读卷而不称阅卷)。


读卷大臣共8名,首先由礼部开列大学士及进士出身的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的名单,奏请皇帝从中简派。


殿试翌日,读卷大臣集于文华殿阅卷。


其阅卷的进行,将全部试卷平均分给八名读卷大臣,各自先阅自己所分之卷,然后互相轮看,称转桌。


最终成绩的核定一般推首席读卷大臣进行,其他人参加意见。


成绩评定后,于廿四日向皇帝进呈前十本,钦定名次并公布引见,称小传胪。


廿五日在太和殿公布全部名次,称传胪。


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传胪后颁发上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状元服殿试传胪典礼十分隆重。


清晨,由銮仪卫在太和殿前设卤簿法驾,在檐下设中和韶乐,在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由礼部和鸿胪寺在太和殿内东楹和丹陛之上正中设黄案,丹陛之下设云盘,在午门外设彩亭御仗鼓乐。


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各着朝服在丹陛之下左右序立,新科进士身着朝服,头戴三枝九叶过了,八股文的危害其实很大的,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明清两代以来,不断有人抨击八股取士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东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等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于是,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经世应变之才以维持其统治。


显而易见,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内政外交所需的其他许多知识,均出于科举士人的旧学视野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的改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科举制度的改革最初始于注重时务。


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认识到国子监“专课文艺,无裨实学”,下令“兼课论、策”,“奖励留心时务者”。


1871年(同治十年),下令考取生员的童试加试算学;1895年(光绪廿一年),又下令加试时务,与算学任选一门。


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废除八股是维新派的一项基本主张。


百日维新中光绪帝发布上谕,指出八股文不能“励实学而拔真才”,下令“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不久,又根据张之洞、陈宝箴的建议发布上谕,详细规定了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又规定:“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以励硕学而黜浮华。”


然而不久戊戌政变发生,慈禧下令废除各项新政,上述有关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也被废除。


八国联军之役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最初计划对科举制度进行所谓“变通”,但很快就决定彻底废除。


其大致过程是:1901年,宣布废除武科科举考试;同年,下诏举行经济特科。


1903年,经中央和地方官员保举,选拔“志虑忠纯,规模闳远,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186人,在皇宫保和殿举行了经济特科考试。


这次考试主试、复试各一场,考试内容为论一篇、策一道;现任官员取中者略予升叙,举人贡生取中者任用为知县、州佐等官。


对于文科常科考试,清政府于1901年8月颁布上谕,命自第二年起在乡试会试中废止八股文,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改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改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其他考试均依此例。


1903年3月,袁世凯、张之洞联衔上奏,说科举阻碍新教育制度的实行,请求将科举中额按年递减。


据此,清政府下令自丙午(1906年)科起,每科递减乡会试中额三分之一,三科减尽。


至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又上奏说:“科举一日不废,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请求从次年丙午科开始,将所有乡会试、各省岁考、科考一律停止。


这一建议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于是实行一千数百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彻底废除。


原来作为科举制度一部分的各种官学和书院,也先后被废除。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