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买宋> 第二百六十八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八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二)(2 / 2)

五岁开始涉猎诗、史及百家之书,出挑得既活泼灵秀,又端庄矜持,四邻八乡人见人爱。


李清照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明水度过。


不停息喷涌的明水百脉泉,是养育她的地方。


夏秋季节,她曾游溪亭,莲湖。


家乡的秀美风光,是她创作的源泉。


1099年,李清照十六岁时,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京城汴京。


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


这一年,李清照写了两首小词,清新、秀丽、隽永,一鸣惊人,鼓舞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一首《如梦令》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作者从小就嗜酒,喝醉了酒,划着小船,误入荷花深处,惊一滩鸥鹭。读来使人如闻荷香,如临其景。


另一首词《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频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早归。


这首词上篇写游赏秋景的喜悦。


下篇写归去时的依依不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


语言像秋风秋水一样自然,让人如临其境。


李清照十七岁时,写了一首《如梦令》词,名气也很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夜里喝多了酒,春眠不觉晓,残酒未消。


夜来风雨声,作者想到,海棠花快谢了,绿叶更肥了,不像女佣人那样有肝无心。


李清照18岁,嫁给21岁的赵明诚。


当时赵明诚是太学生。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子。这一年李格非仍为礼部员外郎,赵挺之是礼部侍郎。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合,岂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妇擅朋友之胜”。


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他们的才华都是百里挑一的,当然,李清照的文才在赵明诚之上。


对史书碑文的共同爱好,把赵明诚和李清照紧紧地连在一起。


为了购买碑文书籍,他们宁可素衣粗食,甚至典当衣物也在所不惜。


赵明诚每到相国寺购买碑文时,总不忘买回一些干鲜果品,处处体现丈夫对妻子无比的关爱。


有一次,赵明诚得到一付书中珍品。


白居易书写的《楞严经》。他首先想到自己的妻子,并亲昵而敬重地称之为“细君”。


白帖一到手,他立即骑上马,飞奔往家赶。


回家后,与妻子共赏识。二更已过,仍没有睡意,兴奋不已。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李清照浸醉在新婚生活的幸福中,遭到了不测风云,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朋党之争的受害者。


1102年,李清照19岁,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建立元佑党人碑,是北宋朋党之争的结果。


元佑是宋哲宗的年号,元佑党人碑是宋哲宗年间当权的309人的黑名单,苏轼列在榜首。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第子,自然不能幸免。


碑上有奉圣旨此309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也不得在京城居住。


1106年,出乎天意,天空出现彗星,在文德殿东墙上的元佑党人碑突遭电击,断成两块。


此是上天降怒,宋徽宗大惧,派人把其他的元佑党人碑偷偷毁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她的公爹赵挺之权势很大,官职连连上升。


李清照救父心切,不顾旧礼教所谓新妇不能与公爹“对语”的规戒,她竟上诗给公爹,请求搭救其父。


史实表明李清照搭救其父未能奏效。


由于李清照是奸党子女,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东明水老家居住。


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


其相思之情,从李清照的两首词中可以看出。一首词为《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覃秋。


轻解罗衣~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白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为怀念初婚不久离别的丈夫赵明诚而作。它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身笃爱情,吐露了夫妇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


秋天,荷花香残,凉席也不能铺了。词人没精打采,迷离惆怅地独自上船出游,本想出来散散心,没想到看到空中的大雁,又引起对丈夫寄书信的热切盼望。


流水落花,也触动了词人的离别情怀。同一种相思,两个人在两地犯愁,此情无极可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此词语淡情深,不事雕琢,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写重阳节时,作者思念远方的丈夫,借酒消愁,非但愁难消,人被折腾的比菊花还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布满薄雾农云。


这阴沉的天气,更使人愁闷难挨。


在屋里她独自看着金兽造型的火炉里,瑞脑香的青烟袅袅不断,真是百无聊赖啊。


又是重阳节了,天气骤冷,睡到半夜,凉意透进独眼的帐子里,玉枕上。对比夫妻团圆时的温馨,怎能不叫人失意~


词主人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黄昏,才强打精神,出来赏菊。


把酒东篱,三杯两盏淡酒,勾起她与丈夫对饮的遐想。她不堪眼前的孤独寂寞,西风吹卷着门帘,吹得细长的菊瓣枝纸摇曳,词人比细长的菊瓣还要瘦~


雷电击断元佑党人碑以后,等于上天为元佑党人平反昭雪。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有时住在一起,有时两地分居。分居的生活,使他们的感情疏远,李清照有一种自己像陈阿娇、卓文君一样被遗弃的感觉。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寻花问柳是常有的事。


贤惠的妻子,话到嘴边,欲说还休。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词,把她那种矛盾的心情,表达得很委婉。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


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


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如今又添~


一段新愁。


狮子兽形的火炉,火已灭,灰已凉,瑞脑香也不再释出。一夜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盖的红被翻波浪。日上帘钩才起来,起来还懒得梳头。宝奁盖上的浮尘,已经很厚了。


一个“慵”字,表达了女主人心中的深愁。愁的根源是生怕离怀别苦。


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使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使自己成了被遗弃的陈阿娇、卓文君。心里有苦,还说不出口。


新来瘦,不是因为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到底是为什么,让她的丈夫自己去想吧。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从离别前,跳跃到离别后。


词人最怕分离,偏偏又要分离,唱千万遍“西出阳关无故人”也难留住。秦楼,一称凤楼,凤台。


相传春秋时有人善吹萧,像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子,筑凤凰台以居。


一夕吹萧引凤来。夫妇乘之而去。


女主人借用这个典故,寄希望夫妻不离不弃,百年好合。“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词主人写得很痴情,动了真感情。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睇楼前的流水。


凝眸处,又添了一段新愁。


1126年,李清照43岁,为宋钦宗靖康元年。


这年的12月,金兵破汴京,史称“靖康之变”。岳飞在《满江红》这首词里称“靖康耻”。


翌年四月,金军俘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辅臣、乐工、工匠及大量财物、文物,浩浩荡荡北去,汴京被掠之一空,


由此,北宋灭亡。


到1127年,宋高宗在南京建立南宋政权,为建炎元年,以后迁都杭州。


七月,赵明诚起复江宁府知府。


十二月,山东青州发生兵变。李清照家存书册文物十余屋,焚于青州兵变。


1128年,李清照四十五岁,于青州兵变火中,将《赵氏妙帖》携往江宁。


途径镇江,遇盗掠而勿失,为赵明诚所称道。


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二月,赵明诚被罢江宁府知府。


三月,夫妇备办舟船上芜湖。


至池阳,途径项羽庙,李清照触景生情,作《乌江》诗,凭吊英雄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尽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是对当时苟且偷生的投降者的鞭挞,表达了李清照爱国主义的情怀。


五月,赵明诚接到宋高宗亲命其为湖州知州的昭谕。


既然接到圣旨,就必须立即赶到南京去朝见皇帝。


李清照乘船给赵明诚送行,直送到六月十三日,赵明诚改走陆路那一天,才挥手告别。


大暑天,赵明诚骑马奔南京,对于从小没吃过苦的公子哥,不堪其苦,遂感疾途中。


到了南京,诊断赵明诚患的是疟疾。


过了一个半月,直到七月底,李清照才知道赵明诚重病的消息。


她乘船日夜兼行赶到南京,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就去世了。


李清照为丈夫办理完丧事,自己也大病一场。


1132年,李清照四十九岁,在杭州,春季患病,夏季日见危重,以至牛、蚁不分。


这时张汝舟巧言惑其弟以骗婚。


张汝舟的目的是掠取李清照手中的文物。


不得,即对她日加殴击。秋,李清照与张离异。


l1155,1156年,李清照走完人生七十二岁或七十四岁的路,仙逝于杭州西湖一带一个芭蕉庭院里。


晚年,她在杭州居住二十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愁像恶魔一样,无休无止的纠缠着她。


她的一首词《声声慢》是她日常生活的写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到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


女主人清早起来百无聊赖,如有所失,想


找什么,又不知道该找什么。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天气乍暖还寒。飞过的雁,似曾相识。


自家院里,菊花已残,满地堆积,憔悴的菊花,有谁堪摘。


在这孤独、冷漠、凄惨的环境里,词主人守着窗,独自怎生到黑。


更难堪,黄昏时又下起细雨,滴滴搭搭打在桐叶上,这种滋味,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


有人说这首词,是宋词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首。


李清照晚年寓居南宋都城临安时,写了一首《永遇乐》词,写得悲惨、凄凉、催人泪下。


落日溶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合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金雪柳~


簇带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晚出。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落日像溶化的赤金,暮云合围着璧玉一样的园月,作者不由感叹发问:人在何处,这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


染柳烟浓,接下三句,是写早春之景。


烟霭熏染的柳树,已经萌动;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腊梅已经开过。


虽已早春,但春意还不多。元宵佳节,天气虽好,难道就不会转瞬风雨,因此,当前的良辰美景,一点也引不起她的兴趣。


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才分高,名气大,又出身官宦世家,所以常有香车宝马来拜访她,请她喝酒,请她作诗,她都谢绝了。


回想当年在汴京时,自己有的是闲暇时间。


在良辰盛会中,人们最重视元宵佳节。


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戴上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披上金线缝制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楚楚动人。


如今,词人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国破夫亡,自己被折磨的形容憔悴,蓬头霜发。


白天怕人看见,只能夜间出去。


元宵夜游人太多,她没有勇气面对眼前的热闹繁华,还是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吧。


……


……


……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