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买宋> 第二百六十九章 神仙村的发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九章 神仙村的发展(2 / 2)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瞒~瞒:


除此之外还有名冠千古的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了。


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


辛弃疾生活的年代,是北方的金国和南方的南宋,既不断开战,又时时议和。


与此相联系,南宋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两种势力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辛弃疾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


如果我们以上帝视角综观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于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可惜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


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有620多首。


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


词评家曰:嫁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词,继承苏东坡豪放词风而有所发展。


后人把苏辛并称,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


光复故土,还我山河,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辛弃疾的词作里也得到充分的表现。


由于辛弃疾被迫长期在乡村隐居,所以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入词,使词作中洋溢着新鲜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沁人的泥土芳香,也是辛弃疾词作的一大特色。


和其他文人一样,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


他曾下决心戒过酒,但半途而废。


他的饮酒词写得深刻、幽默,极富生活气息。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人陈亮,字陈同父,也叫陈同甫(1143,1194),是南宋杰出的思想家。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主抗战,因此屡遭迫害,曾三次被诬入狱。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交往甚密。


1188年冬辛弃疾在上饶罢居时,陈亮从浙江东阳来拜访辛弃疾,两人甚是情投志和。


辛弃疾写了一首词《贺新郎》,记述他们这次交往。词前有序: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


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乳燕飞》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


何处飞来林间鹊~


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


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


也萧瑟。


佳人约还轻别。


怅青江~天寒不渡~


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


此地行人销息。


向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


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


莫吹裂。


词开头回叙在驿亭把酒话别的情况,辛弃疾对执友陈亮很是赞赏,把他比作隐居的陶渊明和诸葛亮。


何处飞来林间鹊,鹊踏松梢,雪落破帽,引起对满头白发,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感叹。冬日的原野没有生气,几枝疏梅,点缀风景。


天空掠过两三只大雁,更显得凄凉萧瑟。这也是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结果。


下片又回叙别情,佳人指陈亮,既赞扬他重约来相会,又微怨他急于回归的轻别。


这是本词的主题,点到为止。


叫人惆怅的是因天寒,清江的水深冰合,行人无法渡过,雪深泥滑,道路艰阻,车轮像长了角似的不能转动。


在这种时候离去,叫行人消魂蚀骨。


设问是谁使君来愁绝,不仅是离别,更主要是国家危亡的形势和不被朝廷重用的现实。由于作者与陈亮的情谊极深,这次相会,犹如费尽人间之铁,铸就人间相思错。夜深人静,长笛声声,更激起对好友的无限相思情。


辛弃疾还有一首词《破阵子》,小序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表达他日夜梦求收复大好河山的壮志,原以此词与陈亮共勉。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人们本来是借酒消愁,一醉万事休。


可是作者喝醉了酒,愁也未消,一心想着收复失地。


他挑亮了灯,欣赏他的宝剑,思考着如何排上用场,发挥作用。在睡梦里,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八百里军营,将士们欢欣鼓舞,分享将军发给他们的烤肉。军中的乐器演奏雄浑悲壮的军乐。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沙场,准备出征。


“的卢”是马奔跑时发出的马蹄声。


将军统率的铁骑,风驰电挚般冲向敌人,弓如霹雳,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逃窜。


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击。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为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词人梦寐以求的壮举。


但在投降派把持的朝政里,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感叹冷酷的现实:可怜白发生。


1176年至1178年,不足两年时间,辛弃疾调动频烦,宦迹江西、湖北等古称楚地。


调离江西豫章时(今江西南昌市),他写了一首《鹧鸪天》词。序言是: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历遍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


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


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


后夜相思月满船。


聚散无常已见惯,两年宦迹丽遍楚山楚水。


虽有不悦,但也难言。只能用无可奈何的痛饮,来报答这美好的景色,莫奏离歌使人伤心。


绿水环绕似带,一片片荷叶,像青钱点缀水面,南昌东湖碧水连天。


如果明天我东归临安,我会在明月照满的船上,思念豫章的故友和司马汉章大监的。


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写了一首词《丑女儿近》,序言是: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


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


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


无事过这一夏。


午睡醒时~


松窗竹户。


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


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


觑着人欲下未下。


归盟都在~


新来莫是~


别有说话。


这首词写得明白如话,又清新快活,很似李清照的风格。


博山是指江西广丰县西南,远望如卢山之香炉峰。


夏天的雨来得急,一会过去了。


雨后斜阳,照着经一番洗尘的青山绿树,显得格外清新秀美,美如画。


青旗卖酒,一说明当卖酒已商业化,偏僻的农村也有酒店;另一层意思说明作者去酒店沽酒,与下片的午醉醒来相对应。


下片写酒家周围的环境。作者酒醉后,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但见窗外松竹环绕,十分清雅幽静。因为幽静,所以有野鸟飞来,又是一道风景。那只白鸥,看着人欲下不下。怕什么,我们不是有友好同盟吗,


这首词模仿李清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还写了一首词《念奴娇》,序言是:“赋雨岩,效朱希真体”。雨岩位于博山附近。


朱墩儒,字朱希真,洛阳人,南北宋之交著名词人。


《花庵词选》谓其“天资矿远,有神仙风致”。辛弃疾这首词,“神仙风致”不足,更多的是庄子的道气。


近来何处~


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


独倚西风寥廓。


并竹寻泉~


和云种树~


唤做真闲客。


此心闲处~


未应长籍丘壑。


休说往事皆非~


而今云是~


且把青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


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松梢~


风高桂子~


醉了还醒却。


北窗高卧~


莫叫啼鸟惊着。


何处有吾愁,何处有吾乐,近来已臻愁乐两忘。


独立西风,放眼天宇,惟余一点凄凉意。


过着竹里寻泉,云中种树的生活,堪称真正的闲人。


心境的宁闲,并非依靠山水的陶冶。


休说今是昨非,且举金樽,一醉方休。


醉里忘却自我,月乎,云乎,鹤乎,一切似是而非。


深夜酒醒,依然一片寂寞。


惟见露涛松稍,唯闻风摇桂叶。


醒了再睡,莫叫晨鸟惊梦。


辛弃疾闲居带湖时,写了一首村居小景词《鹧鸪天》,题记是:“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据《铅山县志》载,铅山县东北有鹅湖山,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更名鹅湖,鹅湖风景优美,是作者闲居时常游之地。


春入平原荠菜花~


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


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


去趁蚕生看外家。


作者写景,落笔荠菜花。荠菜花是一种野菜,它平凡,朴实,不畏风寒,春天它绿得最早,小白花开得最早,嫩茎可食。


白色的荠菜花开遍四野,新耕的土地,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


寥寥数笔把春色摆在读者的面前。


春色再好,也无可奈何愁白了头。


只好到酒旗飘扬的酒店里,赊酒解愁。


村民的生活悠闲自在,井井有条,牛栏的旁边种满了桑麻。


趁着春蚕还没生出来的空闲,谁家的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走娘家。


农村的春天恬静而又生机勃勃。


此时的词人四十多岁,无所事事,酒店沽酒消愁,仍愁白了头。


辛弃疾罢官闲居,先是把家安在上饶带湖,以后把家搬到铅山瓢泉。


他在铅山瓢泉时写了一首词《鹧鸪天》。题记是:“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


古来唯有酒偏香。


自从来往云烟畔~


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


直待西风一夜霜。


辛弃疾四十岁刚出头,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满腹的救国报复不能实现,他把正人君子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的腐败官场看得很透。


把官场说成是“掩鼻人间臭腐场”,既是胸内积愤的发泄,又是最恰当最形象的艺术概括。


古今只有酒是清香的,清净的,只有喝醉了酒,才能万事皆休。


辛弃疾只从回乡闲居,选择的地方依山临水,云烟飘渺,远离尘嚣,像世外桃源。


闲居生活,像神仙一样,在云里雾里,歌里舞里。


呼老伴共赏秋光,这里的老伴,可理解为老伙伴、老朋友,也可理解为老妻老妇。


赏菊花而又不见菊花,菊花何处躲避了重阳节,是因为天还没冷,所以菊花还没开。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既是赞美菊花的品格,菊花的精神,也是词作者品格精神的写照。


……


……


……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