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明朝小公爷> 第六百八十九章 阴云密布边疆事,一曲断肠奏西南(拾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八十九章 阴云密布边疆事,一曲断肠奏西南(拾捌)(1 / 2)

“哗啦~哗啦……”


阮维武看着远远的港口处不断往来的船只,心下赞叹!


这旧港果然比安南的阳京货殖更盛,看到了几艘一样挂着商号旗的巨舰阮维武不由得愕然。


那上面的字他认得,此时的安南虽然有自己的“喃文字”。


可勋贵文宦们都是要认识汉字的,否则的话会被鄙夷成文盲。


这点的话,高丽国亦相似。


他们后来自吹成“世界顶级文字”的棒子文字,其实就相当于注音而已。


所以一直以来,他们的高层贵族都是要学习汉字的。


倒是他们曾经玩过一出彻底废除汉字,然后很快的发现那些注音读不出来啊!


就比如“真-甄”、“轩-萱”、“话-桦”……,如果只有读音没有字的话那怎么读?!


于是曾经废除汉字的棒子,后来灰溜溜的又把汉字的学习增补进了课程里。


而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的高丽人定下名字的时候就有汉字书写方式。


比如有位高丽明星,一度曾被华夏媒体方译作“李俊基”。


后来他到华夏活动亲自更正,他的名字汉字写法是“李准基”。


并说明高丽人在确定名字的时候,大多数都会有自己的汉字写法。


“这些商船都是明国货殖会的,您看那艘——”


边上的占婆带路党见状,赶紧解释道:“那是簪缨货殖会的,两千料!”


听得这话,阮维武两眼放光!


“能拿下么?!”


说实在话,这真不能怪阮维武。


安南就一小国,没有也支撑不起太大、太强的造船工业。


尽管他们有不少的好木材,可没工匠玩个锤子。


大明完全不一样,从沿海一直到金陵一大摞大大小小的私人造船厂就不说了。


就举三大造船厂:龙江、清江、卫河,这三者为例。


龙江造船厂占地就有八千余亩、工匠数千人,仅《成祖实录》载永乐12年间造海船两千七百余艘。


清河造船厂鼎盛时期则有八十余分厂、占地沿河长达二十余里,常有匠户五千余、年造六百余艘船!


即便是最小的卫河造船厂亦有十八分厂、工匠两千余人,年造海船、漕船七十余艘。


这等规模哪怕是砍半放在安南,估计安南王也得搓着胸口赶紧喊关门。


没辙啊!国力就摆在那里,这银子烧不起啊!


即便是咬牙去烧,他们也寻不着这么多工匠来造船啊。


所以阮维武才看着这些两千料的大海船流口水,便见他搓着牙花拍着来人肩膀道。


“这些明国的海船归老夫了!莫要伤着,回头全填入我安南水师中去!”


于阮维武来说,这不亚于后世的安南国看到了美利坚的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


那是羡慕的不要不要滴啊,哪怕不是顶级的核动力航母。


可总比他安南水师,那可怜巴巴的千料战船强罢?!


卧槽尼玛!狗日的明国,连个商船都比老子的座船强!该死的狗大户!


来人赶紧点头抱拳称是,没一会儿他便在甲板上对着对面打出了旗。


然后低声对着阮维武道:“将军,一会儿别露出铠甲。”


“您的亲兵可以带刀,但其他人得装作船员不能带刀上岸……”


这点阮维武倒是觉着能理解,他装的是东家、掌柜的。


身边的汉子是护院,带刀自然是正常的。


可船员也带着刀子上岸,这不引人注目才怪。


本来就是风声鹤唳的时候,如果一支商队都带着刀上岸必然会引起注意。


“且放心!老夫晓得!”


说着,阮维武招手让几个亲兵过来低声用安南话吩咐了几句。


随后便有人乘着小船,将命令传到了其他船上去。


说起来安南人这水师也算是挺……磕碜的。


连阮维武这位主帅的座舰都只有一千料,可想而知其他战船是个啥情况。


八百料、五百料的拢共算下来也才十来艘,余下多是四百料、三百料、二百料的小船。


虽然号称是水师,但说白了也就比曾经的倭寇、海盗那战船强点儿。


这回冒充商船,阮维武本来还觉着带着旗舰来是不是不好。


哪怕来人说没有问题,沿途他还是略有忐忑。


如今看人家明国的商家海船都两千料,他瞬间知道自己真相多了。


他这一千料的船、还有身后那些几百料的,在这里真的不起眼……


“将军且稍待!”


占婆王的人拱手后跳下了小船,很快的到来岸边吩咐了一通。


随即码头上便换上了一批人手,阮维武心里暗自点头。


看来这占婆王还是有点儿能耐的,至少在码头这边掌控的不错。


舢板很快的搭载了起来,换掉安南水师装束的汉子们开始陆续下船。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