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其他>官居一品> 官居一品第41部分阅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官居一品第41部分阅读(2 / 2)

瓦氏夫人在朝自己微笑,沈默赶紧躬身:“学过总戎大人。


老夫人摇头道:“我不是什么总兵,还是称老太婆瓦夫人吧。”


沈默微笑道:“我也不是什么大人,老夫人还是称呼在下的表字拙言吧。”


瓦氏夫人端详他一会儿道:“大人果然与其他的官儿不同”说着便呵呵笑起来道:“老太婆见过的大明官儿,无不把官威看的比什么都重,像大人这样不在乎的,还是头一次见。”


沈默笑笑道:“也不是不在乎,只是在您的面前,我实在没资格装模作样。”


瓦氏夫人摇头笑,这才侧身道:“请大人进去用茶。”


沈默微笑道:“看您的属下在收拾东西,我就不进去添乱了。”


瓦氏夫人点头道:“老太婆要上战了。”


默轻声道:“我听部堂大人说了,太夫人和您的麾下将士,大老远来到江南,刚歇了没几天,便数次请缨出战了。”


瓦夫人朗声笑道:“我们七千布壮。自己背着干粮到这儿来。是为了上阵杀敌。建立功业。不是为了住这神仙宫殿。过富贵日子地。”


沈默心说这就是觉悟上地差距啊。怎我在这儿住着就挺享受呢他不好意思地笑道:“张部堂已经开始部署决战了。太夫人以后不愁没仗打。”


瓦氏夫人点道:“确实该打一仗了。不然这人间天堂都要变成十八层地狱了。”老太太说话很直。让沈默地脸上火辣辣地。


好在这时阿蛮换了身干净地衣裳出来。像小猫一样抱着奶奶地手道:“阿嬷。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还不懂什么叫战争。只以为奶奶像往常一样出远门呢。


瓦氏夫人慈爱抚着她地头。微笑道:“阿蛮在这里乖乖呆着。等过几天阿嬷就来接你回去。”她便对沈默笑道:“阿蛮都把这两天地事情说了。大人能对一个小孩子信守承诺。老太婆佩服地紧。”


沈默笑道:“阿蛮十分懂事。我也十分喜欢这孩子。请太夫人放心吧。我会帮着照顾她地。”


瓦氏夫人欢喜道:“这我就放心了。”说着拍拍阿蛮的小脑袋道:“要听大叔的话,知道了吗”


阿蛮乖巧地点点头,轻声道:“阿蛮会听话的。”


沈默心中无力道:这下可好,我这老叔是坐实了。


瓦氏夫人走后,总督行辕中的气氛,也渐渐紧张起来,各路文武官员络绎不绝,签押房中召开着一个接一个地会议。


对于军情机密,张经从来不避讳沈默,甚至有重大会议,还会预先通知他。在腊月十二这天早晨,便有人来告诉沈默,最后一次战前会要开始了。


当他来到前院,只见府中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到了签押房外,更是有密密麻麻的总督亲兵,将一切闲杂人等隔离在五丈之外,确保里面的会议不被任何人偷听。


往常畅行无阻的沈默,也被亲兵们拦下,直到亲兵队长过来道:“沈大人是与会人员。”这才让开一条去路,待他通过后便倏地合上。沈默本来一点都不紧张因为又不是他打仗但让这阵势一震慑,还真的心肝乱跳起来。


等他进去签押房,便见到屋里左问右武坐满了浙江的官员,他看到唐顺之、谭纶等兵备知府,也看到了卢镗、汤克宽、俞大猷等领兵大将,以及甘陪末座的戚继光。除了张经李天宠二位大佬之外,抗倭的主要官员都已经到齐了。


监军赵文华和巡按御胡宗宪也在其中。


在座地诸位沈默都见过并交谈过,还与许多人有并肩守城之谊,是以他一进来,众人便纷纷朝他点头微笑签押房乃是一省军机重地,自然不能如菜市场般喧哗。


沈默朝众人团团抱拳,便在府中佥书的指引下,坐在一个极靠上,却又不与文武同列的位置上。


他坐下不久,便听到三声鼓响,众官纷纷起立,又听有人高唱道:“总督大人到。”


在一片拜见部堂大人。的山呼声中,一身戎装的抗倭总督张经,便从屏风后转出,径直在堂上后坐下。与他一同出来的还有浙江巡抚李天宠,他在左第一位坐下。


张经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尤其是在赵文华脸上停留了很久,一想到这一年来所付出的心血、所遭受地冤屈终于要在这一刻水落石出了,张总督的眼角竟有些湿润。张经深吸口气道:“诸位同僚,请坐。”


待众人坐下,他那洪亮的声音继续响起:“今日召集诸位,目的不言而喻。现在时间就是胜利,本官直截了当的告诉你们,经过大半年地布置,


军已经准备就绪,并分批到达指定位置。倭寇也在舍之下,主力离开了海岛,在林、川沙洼一代盘踞。”


说着大手一:“上地图。”


便有两位佥书抬着一面巨大地苏杭地图,放在部堂大人身后。


张经起身拿起一支短竹棍,指着地图最东侧的两个黑点道:“这里是林、川沙洼地贼巢,其中北面川沙洼是匪酋王直的一万五千余人,南边拓林是徐海地一万余人,两相距不过数十里,护卫犄角,遥相呼应。”


“部堂大人准备先对哪个动手”这时候敢开口说话的,非赵文华属。


张经冷笑道:“不监军大人费心。本官将亲帅嘉兴、杭州兵马,以及广西兵,大举进驻松江,作势进剿王直。徐海等闻知嘉杭兵调松江,必以为嘉杭空虚,肯定会率军突入嘉善,趁机劫掠嘉杭。”


赵文华一听就蹦起来道:“说张大人,虽然本官一直逼你甚紧,却也不是让你破罐子破摔,一下招惹两大倭寇啊。”他也知道倭寇的厉害,以明军目前的实力是没法同时应付的。


“监军大人不激动,听本官为你分解。”张经把脸一转,不再看那张可恶的脸:“王直和徐海虽然都是大倭,但两人却有本质不同。王直虽然也抢劫,但他骨子里是个商人,徐海虽然也走私,但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强盗。所以王直会顾及本官的大军,算计成本得失。但徐海不会,他一看到空当,就一定会像头饿狼一样扑上来的。”


文华还是担心道:“万一徐海不攻嘉杭,而是与王直前后夹击,那部堂大人岂不是要偷鸡不成蚀把米”


张笑一声道:“不可能”便分解道:“这两大匪酋关系相当微妙,徐海地叔叔徐乾学,曾经是王直的合伙人,而徐海又是由其叔叔带入行的,所以王直一直以后辈待徐海,动辄呼:小和尚啊小和尚。”引得众人一片低声哄笑但这绝不是张总督开玩笑,而是确有其事,因为徐海在下海之前,曾经在杭州灵隐寺当过撞钟的和尚,法号普净,又称明山和尚。


但是人家徐海现在也是手下数万人:一方诸侯了,在这样称呼他,就算再好的脾气也会恼,更何况脾气暴躁、目中无人的天差平海大将军呢所以张经很肯定道:“本官敢断言,如果徐海遭到攻击,王直很有可能会去救。但如果王直遭到攻击,徐海一定会幸灾乐祸地。”


赵文华又冷道:“大人总是说徐海多么多么厉害,难道他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吗”


“本官不会引蛇出洞吗”张经哈哈大笑道:“再说赵大人以为半年以来,本官约束部众,不许他们出战是为了什么”说着剑眉一挑道:“示弱而已”用竹棍一点那两个黑点,两眼一瞪道:“倭寇敢于上岸盘踞,就说明他们已经坚信我军畏敌怯战,早已不把我军放在眼里。”数月的憋屈今天终于吐出来,张经笑得极为畅快,竟有些不管不顾的意思。


待笑完了便不再理会赵文华,说着一拍惊堂木道:“众将听令”


众将领便轰然起身,只听部堂大人分派道:“俞将军,本官令你率本部五千健卒,督两千永顺土兵开拔进驻嘉善城内。”说着看一眼这个他并不太喜欢的将领道:“你要注意保密,于子夜进城。


一到城中即刻戒严,不许任何消息传递出城。倭寇过嘉善时你不得暴露行迹。但若是倭寇掉头东归,便立刻截断其后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其留下。”


俞大猷拱手领命,朗声问道:“敢问人,如果倭寇没有掉头呢”


“待会再说。”张经淡淡道,说着看一眼自己的爱将卢镗道:“声远,你率领两千保靖土兵,及本部五千兵马在城东双溪桥设伏,阻敌于石塘湾,此战务求必胜,绝对不能让倭寇南下杭州。”


张经这才对俞大猷道:“如果倭寇返回,你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阻击。”说着将两支令箭递给他俩,沉声道:“你们二位的目标,便是将倭寇往北撵去,倭寇一旦北遁,本官会立刻率军返还,与汤克宽的水军左右夹击,与尔等完成合围,力求一战全歼敌军”


抱歉抱歉,实在抱歉,这章实在太难写了,因为关于明军地一连串大捷,史书上的说法自相矛盾,把我也搞得晕头转向,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最后静下心来比较了半天,才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


第一九零章 两战两胜


官居一品第一九零章两战两胜


众将纷纷领命之,华问出了今天最有水平的一:“如果倭寇一路北逃。将各路大军都甩在后面呢”


“本将自有安排。”张经也给出最不负责任的回答。说完便朝满堂文武挥挥手道:“都回去各自忙活吧。本官只,功宴。没有,行酒。”


一众官员笑道:“来日痛饮庆功酒”便一齐向张部堂行礼。径直回营准备去了。


但也有几个没有走的。比如说巡按御史胡宗宪。他便来到张部堂的案前。拱手道:“请问部堂大人。卑职可以跟随出吗”


张经端详他片刻。终是点点头道:“你跟卢一路。他那边比较艰苦。你要帮他多出出主意”


胡宪虽然知道他这是投桃报李之举。但也十分激不由站直身子。高声道:“下官定不负大人所托”


张经着颔。胡宗宪这才转身昂出去。


时堂中只剩下沈默没走了。张笑道“拙言啊。跟老夫一路如何”


沈默微笑道:“部的安排再好过了”


两天后。张经率领广西兵五千。嘉杭兵马各五千。共计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的开赴松江。这支队伍的先期任务是恫吓川沙洼的王直部。并造成嘉杭兵空的假象。引诱徐海部来攻。后期将参与合围徐海部。并阻挡王直可能徐海的救援。


沈默作为巡察使随军出。


大军一路北上。终于在三天后抵达江府。稍事休整后。便与闻讯赶来的王直大军对垒。倭寇确实被官军惯肥了胆子。竟然大喇喇的从巢出来。


沈默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倭寇的大部队了。所以一点也不惊讶。唯一令他感兴趣的是这些倭寇的头领人物中。有地穿盘领袍。一身宋朝官服;有的穿圆领袍。浑身唐装;还有乌纱帽团领补服。完是大明官服式样的。往那一站。仿佛个戏台子一般。


他轻声问一边的戚继光道:“哪是王直”戚军的部队因为在龙山卫一战表现太过拉稀。所以并没有被张总督排入战斗序列。好在他的勇武也在那站之后传开。这才让张经没有连他一起放弃了。令他跟着观摩同时负责巡察使讲解况。


好在心里已经有了练兵大计戚继光并不算多么丧。他神色如常的摇摇头。轻声道:“直向来龟缩在曰本老巢。现在领兵上岸的是他的部属叶碧川和王清溪。”


这些倭寇虽然穿千奇百怪但`仗却不含糊。这年代也不兴阵了令人毛骨悚然海螺一吹。就那么漫山遍野地冲过来。足有七八千人之多。看上去倭寇是准备一上来就把明军乱棒打死了虽然这八千人中。有一半是跟,面充数的二流子。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明军是无论如何都顶不住么多人的冲锋地。


但无论多辉煌地战绩。只能代表过去谁也没法料到接下来会生什么。只听呜呜地牛角号毫不示弱的吹响。一队队身蓝色布袍。手持长短兵刃的以黑布裹头的兵出现在战场上。


一位身穿亮银甲。挂大红披风。手持一双长刀。面带狰狞鬼面的将领排众而出。口中出一声尖利啸声。立刻引了兵们山海啸的应喝声。在声音最高处。那将领便率先冲了出她的长刀所向。数不清的兵紧紧跟随。就像一道愤怒的海浪迎着倭寇猛烈反扑上去。


待兵冲上去一段距离。张经便命五千嘉兴兵向翼移动准对倭寇实施包抄。


这边的命令刚刚下达。那边兵与倭寇已经厮杀在一起。甫一交手。倭寇便感觉出对手的不同。这些身穿蓝衣的兵各个悍勇无匹。打起仗来根本不顾自身安,只求杀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为兵“以七人伍。每伍长短配合攻守有序”。彷如刺一般。倭寇无从下手。


倭寇的锐气一上来便被打压下去。在前面的几百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砍刀在地。践踏成泥。若是后面红衣黄盖的曰本浪人及时顶上来。便被兵一而溃了。


沈默已经知道。并是每个真倭都有武士刀。也不是每个都那么厉害。只有这些红衣黄盖的才手持武士刀他们自幼经过格斗训练且战场上百战余生。在寇中享有崇声望。可以称的上是倭寇中的特种部队了。


果然这些浪人一加。倭寇地士气为之一振。迅速以其为箭头。组成一个个战斗组。与同样以小组为单元的兵展开了激烈地搏杀。


兵这边也毫不弱。那位将军披散头挥舞双刀。在战阵中身先士卒。将士们见统帅范。无不景仰随从。奋力冲


然丝毫不让。


这时官军从两翼杀出。严重扰乱了倭寇的阵脚。远处观战的匪叶碧川和王清溪大惊失色。皆道:明军倾尽主力。非我等可以抵挡。”“对呀。就算硬拼下来。也不过是便宜了别人。是扯呼吧。”其实胜负还没有分出。但这些下是他们家的本两人都不想损失太大。便吹响了收兵的海螺。


按照他们的经验。只要自己主动退。明军是不会追击的。但两位忘记了这次面对的敌人。是从广西背着干粮跑过来的。且没有军饷。唯一的收入来源。便是们的级张总督开出悬红。一个倭寇级可换白银十两所以在兵们眼中。倭寇头上长的不是脑袋。而是一个个大元宝啊


现在元宝掉头就跑。有不追之不用领下令。兵们便撒开脚丫子。撵着背后斩杀枭。别在腰间;再撵着追斩杀枭别在腰间。一边追杀一大呼过瘾。


沈默看着这一幕。对戚继光道:“元兄。等你将来可别用这法子。”


戚光正看的兴奋。闻言奇怪道:“拙言何出此言”


“一个袋十来斤。不用多了。别它三五个在腰上就休想再追上倭寇了。”沈默苦笑道:“不信你看”顺着他所指。戚继光果然看见有兵已经落在后显然是受了腰间级的拖累。


然最后的追击不太完美但并不影响此役的大胜明军斩一千余级。取的了抗倭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史称“沙川洼大捷”。


战告捷的喜还没有消退斥候便传来确切消盘踞在拓的倭寇徐海部共八千人分作四队。浩浩荡荡的扑向嘉善果然如张部堂所料。根本没有救援沙川洼的意思。


见徐海中计。经更不敢轻举妄动。他一面严密监视王直部倭寇。一面命斥候飞马传报。密切关注着嘉方向地最新军情。


腊月十六日。徐海部抵达善。甚至没有尝试攻城便向嘉兴直扑过去。于十七日凌晨。抵达嘉兴城东溪桥附近。倭寇的速度太快。远远超出了卢的预计。他手下的保靖兵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反而被倭寇引至石塘湾一带。遇伏而败。看着张总督破敌大计。就要以一种可笑的方式破灭了巡按御史胡宗宪挺身而出。


他对快要沮丧到自杀的卢道:“不担心。只要照我的吩咐做必不负部堂大人所。”这时候卢也没了门户之见。便将指挥交给了他。胡宗宪镇定自如的分派任务。他一面精选勇卒百人组成敢死队。一面传令手下人取酒百余瓮。米五十包。打开酒瓮的盖子。把米包撕开口子。投毒于其中。然后又把它们按原样封装起来。分载两船。让敢死队穿上老百姓地衣服。打着红牌子。敲敲打打的假装去劳jūn_duì 。


船行到石塘湾。便倭寇觉。兵前来抢劫。敢死队假作惶恐万状。丢下东西便四散跑了。倭寇一看很有收获。立即报告了倭寇头目。当时领军的是匪陈东。此人嗜酒如命。一见到有好酒。不疑有它。便要分下去喝了。


被手下好说歹说拦住。先拿一条做实验。结果狗喝了没有事陈东满心欢喜。大家也高兴。便抱着酒坛子畅饮起来。那些大米全都被倭寇煮着吃了。大家一致反映。很香很香的。


但到了半夜里。整个倭营一片恶臭。所有吃过米喝过酒地人。都手脚无力腹泻不止。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在下风处埋伏多时地胡宗宪。终闻到了恶臭味。下令土兵与官军出击袭营。这营中倭寇有两千多人。中毒地将近有一半。其余的也人心惶惶无心恋战。结果被明军一战斩七百多。剩下的人都跟着陈东仓皇东逃。与徐海汇去了。


此役众人推胡巡按的功。但胡宗宪却对一位中年医生拱手道:“多亏李先生的妙药。”


那位李先生满脸严</br></br>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