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默看来,场灾难很可能波及方圆百里。但事实上,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的这场大地震,是在陕西山西河南三地同时震响的,其威势还波及京师、山东、南直隶、湖广四布政使司,换言之,全国两京一十三省,竟有整整一半受灾
整个北中国,全都感到次恐怖的大地震。大明朝的首都北京感尤为强烈,从十二日这天开始,连续五天声如轰雷,势如涛涌,白昼晦。永定门等四处城门到他,城坍毁近十里,宫殿、官廨、民居更是倒塌无数。就连嘉靖皇帝的西苑没有幸免,十余间宫殿倒塌,玉熙宫损毁严重,根本不能居住。
受极大惊吓地嘉靖皇帝。已经移驾圣寿宫中。顾不得安顿自己地御床。就先让人将法坛设好。他仅着单衣。跪在冰冷地石板地上。向上苍祷告道:“万方有难罪在朕躬。五帝降罪。皆有朕受。勿伤吾民勿扰列宗”
对于每个皇帝。虽然天灾都够烦地最最不愿面对地。就是这说不清缘由地地震。因为不知道哪个杂碎想出来地。说发生地震是帝王犯了错。以至于天神降罪。千百年来都是这样说地以至于大家都相信。
极端迷信地嘉靖皇帝自然更是信不。他坚信这是上苍对自己地警示或者说警告。所以他必须先请得上天宽恕后再设法弥补罪过。
当然以嘉靖皇帝地脾气。是不会认为自己有错地坚信那些错误。都是由属下臣工犯下地。朕只不过代人受过罢了。所以在祷告三日之后。他将四位阁老。六部九卿、詹事行人。科道御史。林林总总二百余人。全部传到殿外。陪着自己一起下跪。
别忘了这里可是北京。现在可是腊月。真正地滴水成冰。跪在殿外地大臣们。纵使穿着厚厚地皮裘。若是像往常那样。跪上一两个时辰。恐怕都称冰棍里。
好在嘉靖帝还需要他们干活。所以半个时辰之后。殿门开了。仅穿着葛衣麻鞋地皇帝。出现在众臣工地面前。
“吾皇万睡万睡万万睡”大臣们已经冻得舌头都捋不直了。
嘉靖帝面色无比阴沉,狭长双目闪烁着比天气还冷的光,劈头问道:“都有哪里遭灾了”
严嵩嘶声道:“回禀陛下,除京师之外,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都有禀报传来,据初步统计,约有四十余州府县受灾,但具体有多少人受灾,还有没有受灾的省份,还需要再等几天才能知道。”
“五省四十余府县这还是初步统计”嘉靖帝一阵眩晕,边上黄锦赶紧扶住,命人将龙椅搬来,请皇帝坐下。
皇帝却不坐,仍然坚持站着道:“二十七年那次地震,紧紧波及山西陕西两省二十余府县,就死了近十万人,”说着声音发颤,眼圈通红道:“这次会死多少子民三十万四十万”便掩面悲伤起来:“这是拿刀朕的心肝啊”
“陛下节哀,皆是臣等之罪。”众大臣呜呜哭做一片。
哭了一阵子,嘉靖帝突然提高声调道:“周成龙呢,给朕站出来”
一个跪在末班的官员吃力的起身,用最大的声音道:“微臣在”他穿着五品袍服,乃是大明朝的钦天监正。
“你钦天监监视天象地征,当为朕占凶卜吉,预先示警,为何这么大的地震,钦天监却一点征兆都没发现”皇帝质问道。
周成龙赶紧跪下道:“启奏陛下,地震乃是上天示警,天威难测,
夫俗子可此揣度即使钦天监也不敢妄揣天心,以苍,引来更大的灾祸。”
“哼,”嘉靖帝怒哼一声道:“只知道推脱的废物你倒说说,上天是怎么个示警法”
“圣人云:小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谁知那周成龙面不改色道:“是以地震示警,实因四海不靖,万民有怨,故召此灾变”
~~~~~~~~~~~~~~~~~~~~~~~~
周成龙掷地有声的说法,让大殿前一片死寂。所有人心里共同迸出一句话:“这个广东蛮子,又要无事生非了”此人一贯耿介无忌,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息事宁人。
掷地有声的说辞,句句打在皇帝的心窝上,让嘉靖帝虽然难受,却深信不。冷冷望着阶下的的臣子道:“尔九卿、大臣各官其意若何”
众大臣都看向嵩,大伙都知道,严阁老是平息陛下怒火的最佳法宝,果然听严嵩慢悠悠道:“陛下,老臣以为,自省自查确实最为重要,但当务之急,是如何组织赈济,”说着叹口气,满脸忧虑道:“这次受灾的地方这么多,又是寒冬腊月,如果地方上赈济不利,肯定会冻死饿死无数的”
嘉靖帝点点头,果然顺着嵩的话头道:“赈,当然要赈,还得大大的赈”说着抬手道:“众卿就不要想着春节如何如何了,现在赈灾是重中之重,待内阁拟出章程后,不管你是多大官的,只要用到,就得听从调配。”
“臣等遵命。”出么大的事儿,众人早知道这个年是过不好了,所以并不意外。
便又听皇帝道:“但是赈只是应急,根本大事还是自省自查”说着叹口气道:“上天警兆若斯,仿佛要把祖宗的江山翻个底朝天朕每念及,深为悚惕啊这几日一直在想,是朕德行有亏,料理机务未当还是大小臣工所行不公不法,科道言官不直行参奏,是以无从仰合天意,以致生此巨祸”
“臣有罪。”众大臣齐声喊道,其实这话是最气人的,明摆着法不责众,嘴上卖乖。
嘉靖帝暗暗冷一声,缓缓道:“如此,朕首先兢惕悚惶,力图修省,于宫中勤思召灾之由,精求弭灾之道;同时众卿也会去,深思勤虑,洗涤肺肠,务期尽除积弊,痛改前非。”
“臣遵旨”
“几位阁老,李方二位部堂留一下,余的都跪安吧。”嘉靖疲惫的挥挥手,便飘然进殿,身后传来一阵整齐的:“恭送陛下”之声。
~~~~~~~~~~~~~~~~~~~~~
进殿之后,皇帝换一身弹墨棉布袍,疲惫的靠在明黄色软榻上,望着偻着青烟的加盖紫铜香炉,怔怔的胡思乱想起来
说起来比较郁闷,嘉靖帝这辈子就是搬家的命,先从湖广搬到北京,再从紫禁城搬到西苑,又从万寿宫搬到玉熙宫,再搬到这圣寿宫,前两次还好说,都是他自愿的,可在西苑这两次一次是因为火灾,一次是因为地震,这让他不得不怀,难道朕的人品就这么差
宫人们早就将这圣寿宫摆设的如谨身精舍一般,就是想让陛下能少些郁闷。
“陛下,大人们到了。”黄锦轻声禀报,将皇帝从神游太虚中唤了回来。
“臣等叩见陛下。”大人们行礼之后,黄锦给严阁老搬来锦墩,其余人只好站着回话。
这些都是大明朝的核心官员了,对着他们,嘉靖帝的问题也变得直截了当起来:“国库还能拿出多少钱”
户部尚书方钝禀报道:“回禀陛下,两万余两。”沈默要是知道了,该多自豪啊
-----分割--
看书评,有书友说,主角太顺,情节不够曲折,主角对剧情参与度不高,那是因为你没看过我的大纲,当然我是不能给你看的。不过可以保证的是,前面所有的伏笔,所有的角色,都是等着主角去出彩的。好吧,现在精彩激烈的都从这一震开始了,就从主角踏入京城的那一刻
另外,有一个坏消息,咱们落到历史第七了,但有一个好消息,咱们距离三痴菊,只有三十八票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追啊
第三零四章 赈与察故事与风暴的起源
我堂堂大明的国库,只能拿出两万两”嘉靖帝气~“银子呢,都到哪去了都让你方司农搬家里去了”
“陛下若是不信,可以派人去国库,去微臣家里查。”方钝无限委屈道:“若是微臣有一丝贪渎,任凭陛下处置。”
“不贪污就没罪了么”嘉靖帝突然作色道:“这么大个国家,让你这个理财高手,理的只剩两万两银子,就凭这一点,现在斩了你也没人叫屈”
方钝五十多岁,与钱粮打了二十几年,可以说是大明财政方面的权威,听到皇帝这样贬低自己,他当然要据理力争了。便从袖子里拿出一本账册,双手奉上道:“户部正好盘点完了今年的国库收支,已经编造成册,恭请陛下御览。”
嘉靖点点头,黄锦便将那账册转呈上来。嘉靖低头看一眼,只见宝蓝色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嘉靖三十四年总账册几个工整的楷体字。
他细长的手指封面上无声划了几下,仿佛在考虑要不要打开看一看这一本烂帐。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嘉靖暗叹一声,还是掀开了第一页,那边的方钝也开腔道:“如陛下所见,嘉靖三十四年,两京一十三省的总税收,折银共为三千三百七十五万两,同时各省年初各项开支预算为两千九百七十五万两,所以解往国库的税银,仅为四百万两。”
“可是各部这年报来的账单,总耗银竟达到一千一百万两之巨,收支两抵一年亏空竟达七百万两之巨”方钝背有些驼,脸上皱纹也密而深,大半是给这个烂摊子给愁得。
方钝说完靖帝仍然翻阅那本册,待看完最后一页,便很干脆的往地上一丢闭上眼睛道:“这些狗屁倒灶过了年再说,先把眼前这关糊弄过去”看一眼边上侍立的黄锦道:“不是说铜铁局已经把开春的矿银,提前解进京了么”铜铁局顾名思义是监督国家矿藏生产的部门布全国,且矿监都是太监,隶属于内廷司礼监,所以皇帝才会问黄锦。
黄锦恭声道:“回禀陛天刚送进国库,方大人的收条还在奴婢身上收着呢。”大明朝是没有内的,也就是说皇帝的收入也送国库,同样皇帝要花钱,也是直接从国库里拿。
“虽然是寅吃卯粮。但权且救靖帝挥挥手道:“方爱卿。把这个钱拿出来吧。”
~~~~~~~~~~~~~~~~~~~~~~
“回禀陛下些钱已经被各部订下了。”无奈道:“所以国库里只剩两万两可以动用了。”
“哪个部手这么快朕地银子还没捂热乎呢”嘉靖帝细长地眉毛一阵阵抖动。声音带着火气道:“快说”
“回陛下工部、兵部和吏部。”方钝缓缓道:“工部要了五十万两。兵部要了七十万两下地三十万两。加上原先地存银二十万两。一并拨付了吏部。”
“这么急吼吼地搂钱。都要干什么用”嘉靖帝语气十分不善道。
“兵部的七十万,是修京师的城门和城墙的,”方钝闷声道:“四座城门,十多里城墙坍塌,其余的地方也要重新加固,他们报上来的是一百万两,最后我给压到七十万两,只等内阁开票便拨款了。”
皇帝不置可否的哼一声道:“那工部呢,又凑什么热闹”
方钝咽口吐沫,心说:怎么这么倒霉哪个部的问题都要找我。面上还不敢怠慢,赶紧道:“是给陛下修西苑的。”西苑是成祖爷的潜邸,虽然彩头不错,但毕竟是一百五十多年没住人了,嘉靖皇帝住进来之后,每年都花不少钱翻修,却还是有许多破房子,在这次地震中一晃悠就倒了。
皇帝的眉头微不可察的一皱,沉吟片刻道:“那吏部呢”
方钝终于松口气,吏部尚书李默在此,自然不用他越粗代庖。李默出列道:“回禀陛下,吏部拖欠京官历年薪俸已达二百万余两,这五十万两只是补上四分之一。”
嘉靖一听,呵,谁都有理,谁都要钱,那怎么办只能凉拌了。沉默足足半刻钟后,他才轻声道:“光把外城两座门修好了就行,内城墙等来年再说。还有西苑那些破房子也先别修了,光把朕的玉熙宫修好就行了,朕住着不习惯。”说着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一眼李默道:“至于京官的薪俸么,也不要急在这一时了,发点钱够过年的就行了,等来年咱们喘过气,再好生清偿。”身为大老板,老不给员工发工资,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虽然嘉靖帝已经习惯了。
李默一听皇帝说只修玉熙宫
道肯定又要克扣薪俸了,腮帮子一阵哆嗦,但终究大腿,只好闷声道:“不知陛下能给多少”
“五万两,你看怎样”嘉靖帝心虚笑道,见李默的脸都绿了,便又加上五万两道:“十万两,总可以了吧过年足够了,不能再多了。”
李默郁闷道:“原先是勉强够的,但大灾之后,物价势必飞涨,恐怕这点钱,只够同僚们过年吃素馅饺子的。”
见他话头松动,嘉靖帝呵呵笑道:“国难期间,一切从简,这个道理你跟他们讲清楚,如果有人不接受,你让他们来找朕。”朕会板子招待的。当然这最后一句话,是不会说出口的。
“臣遵旨。”考虑到自己接下来的计划,还需要陛下的鼎力支持,所以李默决定答应下来尽管会被同僚们骂的满头包,但严阁老的经历已经提醒了他,陛下好才是真的好,其余都是浮云,所以他不怕被同僚骂。
~~~~~~~~~~~~~~~~~~~~~~~~~~~~
“这样户部能拿:多少钱来”嘉靖帝问道。
方钝沉吟道:“若是只修外,四十万两足矣,可省三十万两;若是只修玉熙宫,十五万两足矣,可省十五万两;再加上四十万两的薪俸钱,可拿出八十五万两,哦,加上余银是八十七万两。”
“勉强可以应一阵了吧”嘉靖帝问道。
“陛下仁慈,”一直在入定的严阁老,:于开腔道:“这笔款项,足够四十万人越冬了。”
“但是还不够”李默插道:“根据嘉靖二十七年的经验,朝廷至少得做好解决一百万灾民的准备而且如果受灾面积翻倍,这个数字一样要翻倍,不然会形成流民的”
“嗯,”嘉靖点点头,这道理他当知道,目光扫过众卿,缓缓道:“命令官绅富民,捐资助赈吧。”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现在火烧眉毛,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众大臣面面相觑,严嵩看一眼李本,李:老只好轻声道;“请问陛下,官员们可否排除在外,朝廷还欠他们的俸呢,不太好再让人家掏钱了吧”
“欠俸是欠俸,但不代表家里穷。”嘉靖帝冷笑道:“就拿你们几个来说。自被任用以来,家计颇已饶裕,别以为朕不知道”
几人赶紧跪下,表示自己奉公守法,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虽然鬼都不信,但不这样才会见鬼呢。
“朕没有说要查你们”嘉靖面上带着淡淡嘲讽道:“朕只是拿你们做个比喻事实上像朕所说的,在京官中大有人在,但这并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这些人,全无为国报效之心,平时贪酷,习以为常,到了这时候若还是一毛不拔,不加省改,一经查出,追究到底,决不饶恕”
这显然是让那些大官们破财消灾啊
~~~~~~~~~~~~
但大部分官员还是没有油水,靠死薪水吃饭的,拿不出钱来怎么办这好办,皇帝要他们的钱,而要用他们来平息上天的愤怒。
把赈灾的问题说完了,嘉靖帝的目光投向远方,悠悠道:“还是那句话,赈灾只是治标,不能治本的话,就会三天两头,没完没了的赈只有改正错误,祈求上天原谅,才能将祸事消于无形今年新年不做任何庆祝,朕从小年到十五,都在静室自省,你们虽然要忙着赈灾,但也不要在这件事上偷懒。”
“臣等自省。”众臣工齐声道。
嘉靖帝点点头,看向李默道:“至于李尚书,你就不要参与赈灾了,你把本职任务做好就成。”说着狭长的双目眯起来道:“知道是什么吗”
“明年二月是丙辰京察。”李默杀气四溢道:“臣一定利用这个机会,将京官好好审查一遍,决不让任何一个虫再留在朝廷中了,请陛下放心。”
“很好。”嘉靖帝疲惫的挥挥手道:“朕允许你便宜行事,都下去吧。”
分割
第三章,又写到两点多的和尚奉上,我已经对三痴菊极度怨念了,大家就遂了我的愿吧。在此立下宏愿,如果可以大爆三痴,嗯,周六周日也不休息了,一样三更信和尚者,得永生
第三零五章 正阳门
嘉靖三十五年正月,是一个寒冷无比的冬天。
从小年前后开始,一群群携家带口的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
这些人大都操着关中口音,也有不少像是直隶、山东、河南一带的,他们披着褴褛的棉祅,腰间勒根草绳,用扁担挑着瑟瑟抖的孩子,和又黑又破的被子,或是沿街乞讨,或是四处寻找施粥的地方,艰难而又卑微的想要活下去。
起先京城的老百姓还觉着这些人挺可怜,任由其在店铺屋下,胡同里头住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难民人数竟然呈爆炸性增长,过完年没几天,竟然涌进来十几万之多,而且还有继续猛增的趋势,各种治安事件自然也跟着同步增长。
焦头烂额的顺天府尹一看,心说这样下去不行啊,便上奏皇帝,请求驱逐灾民,但嘉靖帝正在跟老天爷赔罪呢,岂能答应这种事情可混着住也确实不是办法,严阁老便出个主意道:“把灾民全部迁到外城去,不许其进入内城。”
皇帝觉着不错,命顺天府照此执行,将所有灾民集中到外城安置大明朝的北京城原先是没有外城的,京城九门就是外城门了,但日久天长,人口渐多,京郊也繁华起来了更确切的说,是南郊,有了很多的住家商铺,逐渐展成规模,甚至皇家祭祀的天坛和先农坛也建在此处。
繁华的同时,隐患伴随而道北京城极其靠近蒙古草原,乃是遏其南下的咽喉之地,成祖皇帝迁都于此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国初压着蒙古打,倒没什么问题,但后来国力衰落多次被鞑靼瓦剌兵临城下,没有城墙保护的京郊地带,每次都会被蹂躏的死去活来。
遂有官员建在京城外围建一圈周长约八十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拖</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