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我要做门阀> 第六百九十三节 秉畀炎火(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九十三节 秉畀炎火(1)(2 / 2)

不得不说,这位小昆莫在语言方面天赋奇佳,不过十日就已经可以简单的交流,能听懂大部分的普通汉话,甚至还在学习汉字!


张越听着,笑了一声,对两人解释道:“旧者先人见蝗虫飞入湖海,以为其乃鱼虾之化,臣也曾以为是……”


“不过……”张越抬起头来,道:“臣幼年贪玩,太始中,关中有飞蝗入南陵,无数良田顿时化为虚无,臣甚恨之,尝于邻里,以网兜杀蝗!”


刘进听着点点头,道:“孤听说过此事,太始二年,关中飞蝗,李少卿曾上书皇祖父,请发六校尉,捕杀害人之蝗……”


对于在公羊思想熏陶下的汉人来说,蝗虫这种吃自己庄稼的害虫,除了少数地方的愚妇愚夫之外,大部分地方的士大夫贵族,都只有一个态度杀!


不惜手段的捕杀!


毕竟,大复仇思想,可是连刑天也是推崇不已,杜伯更是被人们以为是鬼神,被广泛祭祀!


刑天舞干戚,天帝也要拉下马来。


杜伯冤死,化作厉鬼,连周天子也要带走!


蝗虫这种毁灭性的害虫,就别指望有什么人会在它们面前屈服了!


这也是为何尽管史书记载,西汉王朝每隔八年必然发生一次蝗灾,但蝗灾造成毁灭性损失的记录却寥寥无几的缘故。


官府、士大夫,遇到蝗灾,没有束手就擒,而是积极反抗和捕杀,尽一切努力,将蝗灾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可惜……


人力在这种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无比脆弱。


在这个没有化学杀虫剂的时代,人们杀掉的蝗虫还没有它们繁殖的多。


倒是泥靡,听着张越和刘进的对话,吓得寒毛倒立!


汉朝人竟然敢杀蝗虫?


敢杀狼神的灾厄使者?


不要命了吧?难道汉朝人不怕神明震怒?


就听着张越道:“臣当时在一河滩边,找到了一群正在啃噬青草的蝗虫,以网兜捕之……”


“臣恨其深,欲以火焚之……”


“便以网兜将之带回家中……”


“然而……”张越看着刘进,缓缓的道:“当臣回家,将网兜中蝗虫取出,丢入家中炉灶后,臣偶然在网兜所留土中,发现了类似的数十枚虫卵……”


“殿下您知道的,臣素来好奇……便以瓦罐存之……其后便忘却了此事,但到了第二年夏天,臣在院中嬉戏时,发现有虫从瓦罐中爬出,啃食院中青草后,化作飞蝗飞走……”


“从那以后,臣便留心于此,数年以来,不断从土壤中找到类似虫卵……结果都证明了,这些虫卵,便是蝗虫卵!”


“殿下若是不信,可以将这几枚虫卵养育瓦罐中,明岁春夏,必可见其虫!”


对于张越,刘进自然是非常相信的,道:“既是卿之言,孤自无所疑!”


他看着那些蝗虫卵,神色不免是凶狠起来,骂道:“去其螟,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孤恨不能一把火,将天下蝗虫皆焚烧干净!”


“殿下信任,臣无以为报!”张越看着刘进,动容道:“臣亦是如此,炎帝若有灵,恐怕也会以天火焚之!”


“不过……臣倒是知道一个可以有效灭杀蝗虫的法子……”


“什么法子?”刘进连忙问道。


“多养鸭、鹅!”张越轻声道:“鸭、鹅,及飞鸟家禽,皆蝗虫天敌,其以蝗虫为食,一日可食数十只!”


“特别是,臣观察蝗虫数年,知蝗虫习性,喜纵列活动,其在食物富裕之时,会互相避开,故不会形成蝗灾……独其食物匮乏之际,方才集中起来,形成蝗灾……”


“这也是为何,每每蝗灾,皆发生于大旱之后的缘故!”


“而若在其孵化之时,就驱使鸭鹅捕食,其数量大减,纵然干旱,蝗灾亦可消减甚至断绝!”


养鸭、鹅等家禽,确实是避免蝗灾的不二手段。


当然,各类鸟禽也是重要的蝗虫的天敌!


张越看着刘进,道:“所以殿下,臣想请殿下上书天子,请陛下令关中有司,贷以鸡、鸭、鹅各五羽与百姓,冬贷夏还,息以十一……既可防蝗灾,又能令百姓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便是没有发现蝗虫卵,张越也会在新丰开始推行禽类小额贷款。


由官府买来各种家禽,贷给百姓,别小看鸡鸭鹅!


事实上,张越在新丰调研发现,自耕农和佃农的副业收入里,妇女织布养蚕是排名第一的来源。


而排名第二的,正是蓄养家禽。


只要足够勤劳和节俭,一户人家,养个七八只鸡、五六只鸭鹅,不成话下。


鸡鸭鹅所产的蛋,既可以拿去市场换来现金,也能作为家人的蛋白质补充。


在临渭乡,有一户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就是靠着养蚕、养鸡鸭,养活并拉扯大了四个儿女,还都给他们娶了媳妇/嫁了出去。


这简直是奇迹!


张越知道后,立刻下令,给这位妇女送去十匹布帛和一块牌匾,还免了她三年的徭役和赋税,更任命她为当地的农稷官!


如今在这位妇女的指导下,临渭乡的妇女们,纷纷在荒地种植桑树,在家里养起了禽类。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