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我要做门阀> 第六百九十七节 怪兽(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九十七节 怪兽(1)(1 / 2)

入城不久,张越就看到了胡建的身影,很巧的是,胡建也看到了张越一行,立刻就带人迎上前来,拜道:“下官恭迎长孙殿下、县尊……”


这位新丰县尉,如今在整个新丰,都已经树立起威信。


便是乡亭的庶民,也知道县尉胡公,清正廉洁,断案如神。


经他之手处置的案子,原告和被告,都是心服口服,甘愿服从。


如今名声,甚至都传进长安城里了。


张越在朝会上,就遇到过现在实际主持廷尉工作的廷尉左监丙吉向他开口要人。


说是打算将胡建征辟到廷尉,任为司刑吏。


但张越哪里肯放人?


打了个哈哈,就将这个事情敷衍了过去。


此事,也给张越提了一个醒,那就是:新丰目前的体量太小了,怕是留不住人才!


毕竟,一县之地而已,秩比最高的县尉、县丞,也就六百石。


而新丰猬集的人才,何其多也?


光是后世的丞相,都有三个了。


九卿两千石,数都数不清!


池子太小,岂能养大鱼?


所以,张越才会那么迫切的扩大地盘,对外扩张。


心中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听着刘进道:“胡卿请起……”


然后他看着繁荣到有些夸张的新丰市面,问道:“何故今日如此喧哗?”


“回禀殿下,今日是新丰铁器的发售日啊……”胡建恭身答道:“方圆数百里的商贩,都猬集而来,等着官署发卖铁器呢!”


新丰工坊园和汉室曾经有过的一切集市或者贸易市场完全不同。


甚至不同于大司农的均输署的模式。


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销售方式。


这是因工坊园本身的属性和特性决定的,胡建研究和观察这个奇怪而特殊的工坊园模式很久很久了。


越研究,他就越佩服,越钦佩,越震撼!


工坊园,是以少府的新丰工坊为核心,其他私人作坊为羽翼和补充发展而来。


尽管如今,工坊园规模较之最初,扩大了两三倍,大小作坊上百个,投资商数百,总投资额也逼近了将近一万万余,雇工人数更是远超了少府工坊!


然而,几乎所有作坊,需要的原料和需要的精密加工零件,都需要少府工坊提供。


其他作坊,只是起一个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所以,工坊园的运作模式,相当超前!


连生产都和别处不同。


别处工坊,生产某个商品,作坊主自己决定就可以了。


新丰则不然,工坊园里的所有生产都有计划。


就以曲辕犁来说,曲辕犁的生产,现在被肢解为三十多个零件。


最关键的辕铧,由少府制造。


其他零件,则分给了大小二十多个作坊负责生产。


而组装工作,交给了几个有条件玩秦代流水生产的工坊。


这样一来,就形成类似苹果公司的产销模式。


关键零件和设计,是国家部门负责,而其他零件由中小工坊生产,最终,被送到实力雄厚的大工坊中组装完成、调试和检验。


这使得所有人都得以受益!


像少府作坊,他们可以专心致志的生产技术含量最高的犁铧。


而那些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中小作坊,则可以接到一些相对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的零件订单。


最后,财大气粗的大工坊,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从少府和其他中小作坊那里收购零件。


所有零件价格,都由官府通过平贾来规定。


在保证了中小作坊的利益的同时,还能令大工坊有利可图!


至于销售,那就更妙了。


附加值最高的曲辕犁和耧车,新丰官府会准许那些组装的大工坊主自留一部分配额。


一般是一比一。


也就是说,每组装两件曲辕犁或者耧车,他们就可以得到一具准许自销的产品。


而另外一件,则得交给新丰的官署,或是出售,或是平贾假民。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如今,新丰工坊园里的曲辕犁日产量已经突破五十具每日,但每三天才能有二十具曲辕犁被摆上货架的缘故!


谁叫这曲辕犁实在是太赚钱,利润太高了呢?


拿到手里,只是转手一卖,利润都能有一倍。


运到关东,随随便便,都能卖三万钱一具!


为了利润,这些大贾都已经疯魔了!


除了曲辕犁和耧车,新丰工坊园里,还大量的规模化生产各色铁器、农具。


一般是两三个作坊主,组成联盟,各自生产一个零件或者一部分的产品。


然后进行组装和装配。


像是镰刀,刀柄和刀刃,就是两个不同作坊所产。


就连最简单的锄头和菜刀,亦是多个作坊的联合制造。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作坊,在曲辕犁和耧车、水车的生产中,得到的启发。


单独一个作坊,可能一个月也生产不了三五件。


但,当数十个作坊联合起来后,各自专精一项,则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增加。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工坊园的特殊情况。


在新丰工坊园里,所有农具,只要作坊主本人愿意,且质量合格,新丰官署将以平贾价格,全部收购!


生产多少,就要多少!


不用担心积压,也不需担心资金周转问题。


只要按照工坊园发布的生产计划和生产项目,闭着眼睛制造下去就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作坊都是生产多少,就能赚多少。


故而,以胡建所知,如今的工坊园内,所有的作坊主,都在拼命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速度。


为了赚钱,这些家伙,甚至开出了重赏!


最初,是袁广国的袁氏作坊,带的这个头。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