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我要做门阀> 第九百三十一节 收获(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三十一节 收获(1)(1 / 2)

延和二年的夏天,眨眼就到来了。


夏四月初一,临渭乡的走马亭,一大早便热闹非凡。


亭长李轲,穿上了上个月就已经缝好的那套崭新的官服,腰间挂着一枚象征着其身份的铜印,威风八面的推开了家门。


门外,数百名男女老少,都已经等的迫不及待了。


见到李珂,他们纷纷问道:“亭长!亭长!可以开镰了吧?”


而在这走马亭外的道路上,数十甚至上百辆马车,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人人都在翘首以待,等着这新丰第一个收获的麦田开镰。


李珂昂起头来,微微理了理衣襟,大声说道:“唯汉延和二年,岁在庚寅,孟夏之月,甲子之日,新丰县临渭乡走马亭……”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然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力气大吼:“开镰!”


咚咚咚!


亭中官署上悬挂着的铜锣被人敲响。


几个民兵在旗亭上,大声喊着:“开镰!”


于是,走马亭的七十多户,六百多男女老少,立刻就挽起了袖子,拿上了家里的镰刀,纷纷涌向了村亭之外的麦田。


走马亭,是去年临渭乡补种麦种的状元。


全亭的两千五百亩田地与七百多亩下田,在县衙号召下,全部补种上了冬小麦。


当时,很多人都笑话他们。


觉得他们要颗粒无收。


就是村民们自己,也是心里打着鼓,根本没有底。


甚至有人刚刚补种好麦子,就后悔了。


觉得这是乱弹琴,要耽误明年的收成,就打算悄悄的带着家人,连夜去铲掉麦田里的种子。


当时,李珂初任这走马亭的亭长,就面对着这复杂的环境和多变的民心。


作为一个刚刚走出太学的诗书礼乐与先王典籍的学生。


他一度,慌了手脚。


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过,很快他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了?


因为,张侍中亲自带人来到了临渭乡。


下到村民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又询问其困难,并当场办公解决。


同时更保证,所种冬小麦亩产由县衙保证,低于两石每亩,由县衙官仓以粟米补足。


同时更承诺,来年收获之冬小麦的价格,不低于每石六十钱,假若低于这个价格,县衙就照单全收。


从那一刻起,李珂就感觉,自己看见了太阳。


而且,是如春日之阳一般温暖、和煦、懋泽天下的太阳!


于是,他从此就彻底的成为了侍中的追随者与拥护者。


寒霜往来,季节轮转。


眨眼便又是夏天。


而他也从一个面白肤净的书生,长成了一个留着浅浅髯须,五大三粗的丈夫。


更在这基层亭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明白了百姓关系的问题所在,知道了人民需求的东西为何?


今年春天,家中老父带人来了一趟新丰。


走时,父亲老泪纵横,握着他的手,说道:“吾儿已是大丈夫矣,吾家兴盛有期!”


想着老父的神情,李珂垂下眼帘:“大丈夫?吾还离的远呢!”


“真正的大丈夫,当如侍中公一般!”


“文能安国定邦,武可撅师万里!”


不知不觉中,李珂就走到了麦田前。


眼前,金黄色的麦穗,穗穗饱满。


百姓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拿着镰刀,用着最大的力气和最饱满的精神,割取着一束又一束的麦子。


很快,麦穗就堆磊起来,像小山一样。


原野之中,少府、大司农与执金吾的官吏们,则站在这麦浪的中心,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斥着名曰:幸福的喜悦。


而名曰收获的情绪,则蔓延在了那些正低头躬身劳作的百姓心中。


李珂看着,他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笑。


一年的辛勤劳作,将要得到最充分的回报!


………………………………………………


数千里外,张越看着眼前的黄沙与荒野,嘴角溢出了丝丝笑容:“这可真是一个好战场!”


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块延绵不绝,起伏不定的戈壁、荒野与沙漠组成的狭长地带。


蒙古高原上吹来的风,向南走,将沙尘带到了这里。


然后被幕南的草原与湿地阻拦。


千百万年来,大自然的力量,在这里互相作用。


有时候,草原会赢得胜利。


有时候,沙尘会赢得胜利。


在这不断的较量之中,这一地区的地理地貌,被彻底重塑。


风沙,将所有山丘与高地,侵蚀的干干净净,只留下了一片片刀削般的岩页与一片不毛之地。


诸水小奴,低着头,在张越身板,轻声的介绍着:“伟大的天使,此地,我们将它称呼为‘狼原’,在过去每当夏秋交接之时,整个草原的野狼,都会汇聚至此,埋伏和狩猎,从瀚海的弓卢河迁徙而来的野兽……”


张越听着点点头,狼群的智慧,果然还是可以的。


这里确实是一个极佳的伏击与拦截之地。


而在人类的战争史上,这片荒野,也肯定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战。


只是因为游牧民族没有记录历史的传统,所以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不过,张越知道,再过一千多年。


这里将成为朱棣的成名之地。


在这里他成功的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包围,并最终逼迫其投降。


“立刻开始布置防御!”张越提着剑,望着这浩瀚无垠的荒野,开始下令:“各部沿此地带,一路展开,并在前方构筑防御骑兵的设施!”


“遵命!”诸水小奴与十几个乌恒贵族纷纷领命。


旋即,开始了建设大业。


不过,乌恒人的基建能力,还是有待加强。


再加上这一地区的地质更加坚硬,而且降雨量很少,所以,挖掘进度有些慢。


一个陷马壕,就可能需要数十人,两三个时辰的挖掘。


这还是汉军向他们提供大量的挖掘工具的前提下,否则的话,恐怕连挖开地面,都会变得无比困难。


不过,和陷马壕相比,另外一种针对骑兵和进攻步兵设置的陷阱的进度就要快多了。


这种陷阱很简单。


与陷马壕一样,是需要掘地挖坑。


但,并不需要和陷马壕一样,需要挖一条长长的壕沟,也不追求什么高度。


它只需要在地表挖开一个大约一步长度的小坑,然后向地下掘进三尺左右就可以了。


两个乌恒青壮,一个时辰就可以挖出一个。


挖好后,立刻就有人牵着橐他上来,卸下装载在橐他上的一个个圆筒状的木筒。


将这些木筒,两个一组,安装到这些小坑里,然后再将十余根尖锐的坚硬原木削尖后的木刺,钉尽这些圆筒中,使之变成一个长满了尖刺的刺猬。


然后,再在这些小坑上方,做些简单的伪装。


这种陷阱,就是当年的那位苍鹰发明创造的阴损招数之一。


雁门郡的边塞下,曾经密布了数以千计的类似陷阱。


匈奴人在其中,吃尽了苦头。


甚至很多匈奴人,宁愿去冲汉军的坚城,也不愿意来攻击那些可能密布了类似陷阱的烽燧。


因为,一旦有人踩中这些陷阱,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无论人马,只要踩中,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马上就会带动固定在陷阱内的圆筒转动起来。


而这些圆筒一转,尖锐的木刺,就会刺穿皮肤、肌肉,将整个大腿的血管全部划破!


马还好一些。


最多就是损失一匹马。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