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我要做门阀> 第九百三十二节 收获(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三十二节 收获(2)(2 / 2)

顿兵于此的卫律部,就必然失败!


当然,所谓坚壁摧锐,并非是下个命令,要求各部必须死守这么简单。


事实上,防御比进攻,要求更多。


尤其是细节上和组织上的东西,要求良多。


故而张越只好与他们一一交代,将各自的任务,都分配下去。


更下来组成由独孤敬、郝连破奴等塞下氏族首领组成的督战队,专门负责督战和检查各部。


尤其是督查,擅自出击和不听号令的人。


对此张越直接授权给他们——就地格杀!


另一方面,张越将手里头的义从兵力,分组成三个梯队。


要求他们轮流接替防御,确保始终能有充沛的体力和兵力,可以阻击匈奴人的进攻浪潮。


当然了,李世民用兵,不仅仅只是死守这么简单。


坚壁之后,就是摧锐。


就像他击破窦建德、王世充集团的战争一样。


坚守之余,他手中始终保持着一支可靠的精锐骑兵。


随时准备,对露出破绽或者陷入疲惫、混乱的敌军,致命一击!


这一战术,后来在草原上,更是被发扬光大。


这从唐军的兵力配属上就能看出来。


在正面的永远是陌刀、弓弩和重甲步兵。


两翼配备的是大量随时可以进攻的骑兵。


突厥人也好,薛延陀也罢,统统都在这样的战术下,跪下来唱征服。


前者更是被打的学着匈奴,跑去欧陆,祸祸了欧洲数百年。


故而,张越才特意将长水校尉的重骑兵带来。


四百六十余骑重骑兵,加上他本人以及从乌恒各部遴选出来的六百余勇士。


这样,便组成了一支可以随时加入战场的攻击箭头。


……………………………………


到得下午时分,走马亭的的麦田收获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长安。


“八石!”


上至公卿,下至贩夫走卒,都被这个数字,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虽然说,很多人都已经在过去这十余日的喧哗与议论中,对于新丰的麦田丰收之事,有了确定的了解。


坊间也早都在传,新丰的麦田产量的猜测。


而那走马亭,是那位如今身在幕南的侍中当初在新丰境内划下的三个实验试点亭之一。


采用的是最好的技术、工具,用的肥料也是最好的。


甚至,还有少府、大司农的农稷官,定时去指导耕作。


但这个数据,依旧是太过惊骇了一些。


反应最快的,莫过于太学。


在半个时辰内,董越写了四十八封信。


然后派人,让他们立刻出发,将这些信件,送去天下州郡。


而其收信人,毋庸置疑,都是公羊学派各个山头内部,有影响力的人物。


董系的人,自不用说。


其余夏侯始昌、东闾言之类的天下知名的公羊内部的异议分子,才是重中之重。


而董越在这些书信之中,其实也没有说什么事情。


只是写了一句‘今新丰夏麦丰收,亩产八石,此天下之幸,在下卑鄙,不敢隐瞒,乃告于明公也’。


这其实,就和后世的学校,在校门口拉起横幅‘热烈祝贺我校xx界学生,荣膺本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诺贝尔xx学奖’是一样的。


其引发的轰动效果,在整个公羊内部,不亚于一场十级地震!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不过,哪怕是在当前,地震的先兆也已经出现了。


整个长安城中,公羊学派的学子,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昂起了头,变得无比高傲。


仿佛他们已经比其他学派的人,要高一个身段一般。


事实上,包括谷梁在内的其他学派,对此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


现在,在整个关中,再没有人敢与公羊学子辩论了。


因为,这是必败的辩论。


不管对手提出怎样的问题,从怎样的角度攻击公羊学派的思想、文化。


只要不傻的人,都会立刻找到一个回击的答案:“董子门徒,张子重为政新丰一岁,大治之!亩产八石,道毋饥人!”


然后,自然就是些‘建小康而兴太平,吾辈矢志之愿也’‘尔等蝇营狗苟之辈,安能望吾鸿鹄之志?’之类的感慨与装x。


而所有人却都只能配合着呻吟,眼睁睁的看着对方装x。


然后对方就在群众与人民的欢呼雀跃中,洋洋得意而去。


面对这个情况和新变量,谷梁、左传、尚书各派、易经各派以及诗经各派的巨头,不得不提前开始追逐‘小康’这个热点。


这就和后世的区块链火爆之时一样。


现在,儒家内部各派的巨头们,全部明白了。


自家著述和思想里,必须加入‘小康之治’与太平世界的描述和阐述。


不然,就肯定是‘自绝于天下’。


都不需要公羊学派动手,就会被其他竞争者与对手,踹入万丈深渊。


而在同时,几乎每一个文士、学者,只要他们稍微有点眼光与见识,读过历史。


便已经知道,从今天开始,汉家文坛,将从春秋混战,进入战国七雄的时代。


强者将会逾强,而弱者必将逾弱。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偏偏并未在长安。


而是数千里外,幕南的黄沙与戈壁之中。


每一个知道这事情的人,都不得不感慨万千,低头疑问着:“天下果有生而知之人?”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其次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而这种生而知之之人。


孔子的描述里,其模板是周公、召公,最次也得是管仲、子产这样的人物!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