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女生>从西游记后传开始> 西游的一些误区与谣言(转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西游的一些误区与谣言(转载)(2 / 2)

三藏见了,厉声高叫道:“老神仙,贫僧问讯了。”


那道士猛抬头,一见心惊,丢了手中之药,按簪儿,整衣服,降阶迎接道:“老师父失迎了,请里面坐。”


长老欢喜上殿,推开门,见有三清圣象,供桌有炉有香,即拈香注炉,礼拜三匝,方与道士行礼。遂至客位中,同徒弟们坐下。


11、再接上条,西游里佛道没有泾渭分明的势力范围,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神仙都在天庭做官,比如李靖哪吒五方揭谛这是佛家的,佑圣真君王灵官这是道家的,而且灵山脚下就是是玉真观。


原文佛道经常在一起论道:


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


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


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武帝曾宣加寿龄,瑶池每赴蟠桃宴。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灵山参佛面。圣号东华大帝君,烟霞第一神仙眷。三月三日,我因赴元始会去,留他在宫看守,他把我这几件宝贝拐来,假佛成精。那搭包儿是我的后天袋子,俗名唤做人种袋。那条狼牙棒是个敲磬的槌儿。”


12、原著内容黑暗恐怖,悟空好色吃人。


悟空既不好色也不吃人,都是网上的谣言,首先是所谓悟空好色吃人的依据,也就是下面两段:


一、只见那行者自南山过猴子吃烟火食,只吃水果。


三人坐下,尽情受用,先吃了大馒头,后吃簇盘、衬饭、点心、拖炉、饼锭、油煠、蒸酥,那里管甚么冷热,任情吃起。


原来孙行者不大吃烟火食,只吃几个果子,陪他两个。


那一顿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已此没得吃了,还不走路,且在那里闲讲消食耍子。


三藏自受了佛祖的仙品仙肴,又脱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间之食。二老苦劝,没奈何,略见他意,孙大圣自来不吃烟火食。


关于猴子好色除了这一处开玩笑更是没有别处有写,反倒是处处写猴子不好色:


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


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


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


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


那妇人闻言大怒道:“这泼和尚无礼!我若不看你东土远来,就该叱出。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赘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你就是受了戒,发了愿,永不还俗,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得一个。你怎么这般执法?”


三藏见他发怒,只得者者谦谦叫道:“悟空,你在这里罢。”


行者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


那女子都跳下水去,一个个跃浪翻波,负水顽耍。


行者道:“我若打他啊,只消把这棍子往池中一搅,就叫做滚汤泼老鼠,一窝儿都是死。可怜!可怜!打便打死他,只是低了老孙的名头。常言道,男不与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不要打他,只送他一个绝后计,教他动不得身,出不得水,多少是好。


那怪把行者使个绊子腿,跌倒在地,口里“心肝哥哥”的乱叫,将手就去掐他的臊根。


行者道:“我的儿,真个要吃老孙哩!”


却被行者接住他手,使个小坐跌法,把那怪一辘轳掀翻在地上。


那怪口里还叫道:“心肝哥哥,你倒会跌你的娘哩!”


行者暗算道:“不趁此时下手他,还到几时!正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就把手一叉,腰一躬,一跳跳起来,现出原身法象,轮起金箍铁棒,劈头就打。


猴子因为女妖精在洗澡,于是不想和她们打斗低了名声,软玉温香在怀也能坐怀不乱,根本不是一个好色的人能做出来的。


最后补充所谓猴子凶残的事:,猴子杀强盗是因为强盗想杀他们,杀猎人也是猎人把他的猴子猴孙杀了大半,不过是自卫反击而已,猴子对凡人一直很客气。


行者道:“古人云,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我贫僧在此等一等罢。”


那老者见缠得紧,恼了,举藜杖就打。行者公然不惧,被他照光头上打了七八下,只当与他拂痒。


那老者道:“这是个撞头的和尚!”


行者笑道:“老官儿,凭你怎么打,只要记得杖数明白,一杖一升米,慢慢量来。


猴子连玉帝都不放在眼里,但一个凡人打他他还在笑,这可能是一个凶残的人吗。


13、天庭神仙靠蟠桃延寿,灵山靠吃唐僧肉我都不想说什么了,非得靠吃什么才能长寿还修炼什么,还有能长寿的食物一大把,蟠桃可能是最不值钱的。


三老道:“你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闻一闻,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活四万七千年,叫做万寿草还丹。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


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你怎么说他的能值甚紧?天下只有此种灵根!


首先不吃长寿食物靠修炼也能长生只见赤脚大仙又至。


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


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碧藕水桃为按酒,交梨火枣寿千秋


寿星笑道:“我因寻鹿,未带丹药。欲传你修养之方,你又筋衰神败,不能还丹。我这衣袖中,只有三个枣儿,是与东华帝君献茶的,我未曾吃,今送你罢。”


国王吞之,渐觉身轻病退。后得长生者,皆原于此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向来受尽千般苦,今日荣华喜道成。


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处正寿长生,脱胎换骨之馔,尽着他受用。


灵山的一顿斋饭吃了都能长生,所谓金蝉子前九世被人吃,自是无稽之谈


14、关于唐僧亲爹是刘洪


首先附录是后人加的,从别处拿过来一段故事随便改一改就放上去了来填补唐僧身世的空缺,和百回西游记原著没有任何关系,虽然放一起有矛盾,但无论是原著还是附录本身都没有问题,网上所谓的分析大多数都是断章取义,有兴趣可以自己看看原文,不要被人误导。


关于附录和原著没有关系的依据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


忽一日,太宗登位,聚集文武众官,朝拜礼毕,有魏征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应依古法,开立选场,招取贤士,擢用人材,以资化理。”


太宗道:“贤卿所奏有理。”就传招贤文榜,颁布天下:各府州县,不拘军民人等,但有读书儒流,文义明畅,三场精通者,前赴长安应试。此榜行至海州地方,有一人姓陈名萼,表字光蕊,见了此榜,即时回家,却说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一二日马不停蹄,早至法门寺。本寺住持上房长老,带领众僧有五百余人,两边罗列,接至里面,相见献茶。


附录陈光蕊和玄奘同岁小姐在衙思念婆婆、丈夫,在花亭上感叹,忽然身体困倦,腹内疼痛,晕闷在地,不觉生下一子。


耳边有人嘱曰:“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害此子,汝可用心保护。汝夫已得龙王相救,日后夫妻相会,子母团圆,雪冤报仇有日也。谨记吾言,快醒快醒!”


言讫而去。小姐醒来,句句记得,将子抱定,无计可施。


忽然刘洪回来,一见此子,便要淹杀,小姐道:“今日天色已晚,容待明日抛去江中。”


幸喜次早刘洪忽有紧急公事远出,小姐暗思:“此子若待贼人回来,性命休矣!不如及早抛弃江中,听其生死。倘或皇天见怜,有人救得,收养此子,他日还得相逢。”


但恐难以识认,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又将此子左脚上一个小指,用口咬下,以为记验。取贴身汗衫一件,包裹此子,乘空抱出衙门。


幸喜官衙离江不远,小姐到了江边,大哭一场。正欲抛弃,忽见江岸岸侧飘起一片木板,小姐即朝天拜祷,将此子安在板上,用带缚住,血书系在胸前,推放江中,听其所之。


小姐含泪回衙不题。


菩萨从头看了一遍,上写着:“蒙差揭谛皈依旨,谨记唐僧难数清: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原著玄奘满月抛江,附录玄奘出生后第二天投江


15、钉耙是神兵利器,金箍棒是量水的尺子,半成品什么的……


此是锻炼神冰铁,磨琢成工光皎洁。老君自己动钤锤,荧惑亲身添炭屑。五方五帝用心机,六丁六甲费周折。造成九齿玉垂牙,铸就双环金坠叶。


身妆六曜排五星,体按四时依八节。短长上下定乾坤,左右阴阳分日月。六爻神将按天条,八卦星辰依斗列。名为上宝沁金钯,进与玉皇镇丹阙。


首先耙子不是给猪打造的,而是给玉帝打造的,所以过程才很精细,而对耙子所有的介绍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好看,用途就三个字:镇丹阙。


所以我反倒很怀疑钉耙是不是一件兵器,是不是一件礼器,我们就当钉耙是一件兵器,也很难想象老君做个钉耙给玉帝当兵器。


关于钉耙的威力:


相持取胜有何难,赌斗求功不用说。何怕你铜头铁脑一身钢,钯到魂消神气泄!”


行者闻言,收了铁棒道:“呆子不要说嘴!老孙把这头伸在那里,你且筑一下儿,看可能魂消气泄?”


那怪真个举起钯,着气力筑将来,扑的一下,钻起钯的火光焰焰,更不曾筑动一些儿头皮。


唬得他手麻脚软,道声“好头!好头!不是说钉耙威力小,只是说钉耙确实破不了防,说钉耙可以杀猴子的可以歇一歇了。


关于金箍棒:


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


名号灵阳棒一条,深藏海藏人难见。成形变化要飞腾,飘飖五色霞光现。我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精细的半成品……


还有说棒子不是兵器的,什么逻辑,刀枪棍棒都不是兵器了……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