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大明文魁> 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驯的奏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驯的奏章(2 / 2)

“没有摊派?那修这坝,有无征役?”这官员追问道。


“那倒是有,官府当初要修这坝,咱们老百姓是一呼百应,老汉我也卖了两个月力气。”


“那这次工料,堤上堆的石头呢?”


“那是官府挑的头,工料钱他们出的,然后今年村里参与修坝的人,一律免去田租!家里没有田的,一律给误工钱。”


众官员听的有些了然。


“这么说,恐怕与劳民伤财说不上吧。”有的官员质疑道。


单知府则是辩道:“一个老农知道什么?能说出什么所以然来?”


那官员听了不敢到这里了,黄越不知是委屈,还是想起修河的艰辛,不由痛哭失声。


一旁的县令也跪伏在地道:“启禀列位大人,下官小吏出身,为官蹉跎十几年,少有为老百姓办得实事。”


“若非林府台,下官不知何为事功?而今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留下恩泽于百姓,下官今日终于敢拍着胸脯说一句,没有辜负年少时读过的圣贤之书。”


“林府台疏河之事,实有大功于民,下官以乌纱帽担保,方才黄府经之言句句属实。”


见两名官员如此说,在场官员无不动容。


林三元做官很有本事啊,不仅百姓如此拥护,连下面的官员也愿意拿出乌纱帽来追随。


龚大器仰天感慨道:“此非笼络人心,而是义之所至,天下从之。”


袁家三兄弟站的远远的,听了黄越与知县的话都是抹泪,林延潮不愧是他们心底为官事功的榜样。


潘季驯捏须沉吟道:“疏河之事确实有功,但有无免除夺河之患不好说,此事本督自有分寸。”


听潘季驯这么说,连臧惟一,付知远都有些看不过去了,林延潮当初在京时,是不是哪里得罪了潘季驯。


从开头到现在,就没有听过潘季驯说过林延潮一句好话。


然后潘季驯又带着众官员上船,又沿河视察了归德几个地方。


有了前面官员的通报,下面的官员就立即着手提前准备,这让潘季驯后来看到的,就不如之前的真实了。


倒是付知远很感慨,他是从归德府知府提至右布政使的。


归德府百姓,山山水水都有很有感情,当初为了马玉爪牙来归德,他知道归德如此穷的地方,怎么经得起收刮,所以他挺身而出。


眼下他升任右布政使不过一年,但心底最惦记的还是归德这穷地方,他舍命保护过的百姓。


现在归德在林延潮的治理下,已是有了如此大的变化,这一幕令付知远眼眶湿润,他的心中何等欣慰。


正如付知远所认为,林延潮是有管仲之才,能够经世济民的。


当然付知远,自不会在潘季驯面前夸林延潮什么,他相信眼见为实,真正的功绩,是不要外人为他吹嘘什么的,他就在那边,清晰可见。


付知远相信,归德的一幕幕已是潘季驯对林延潮的政绩心底有了一个评判。


但视察最后,潘季驯既没有去归德府府城,也没有褒奖或者留下什么话,而是当夜就折道返回开封。


令众官员们都留下一肚子疑问。


之后的近半个月,潘季驯马不停蹄地视察了沿河的十几个州府,然后潘季驯回到了淮安。


回衙门后,潘季驯立即就给天子写了一份奏章。


奏章是禀明这一次黄河灾情,自己在各府的所见所闻,朝廷十几年治河的得失。


洋洋洒洒一大篇的文章,潘季驯没有假手他人,而是自己亲自提笔书写。


这时候身处江淮之地的淮安已是下起了入冬第一场大雪,不知不觉间万历十三年已是到了末尾了。


潘季驯看了一眼窗外的大雪,关上窗户,盏起灯。


潘季驯又用笔点了点墨,于奏章上续写道……沿河官员,人浮于事,不为民尽心,这等庸庸碌碌之臣何谈事功。臣行至归德时……


写到这里,潘季驯微一停笔然后写到……独归德知府林延潮治河,工坚省费,堪称国工。其以不足十万两库银,治河疏两百余里,溉民田三十余万亩,千载河患变害为利,此功非一世功,此利非一秋之利……”


“……臣表林延潮之绩,可为古今治河之典范,沿河州府官员之楷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