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一批功成身退,新的一批风华正茂。
中医行业正以不错的势头在发展,新旧更替,血液循环,待机更新。
姚羽成立的岐黄研究所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因为稿费很高,而且计划每年会推出年度中医人物,因此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稿费放在其次,如果能被评上年度人物的话,那意味着在中医行业能够彻底成名,现在单以华夏市场而言,中医都是一个有潜力和很热门的行业,只要你成名成家,根本不愁工作机会。
像药神集团和三味集团旗下的连锁中医馆都面向全球进行发展,所以你如果想要出国工作,也是不乏机遇。
姚羽等审核人员每天至少得看二三十篇的论文,看论文是研究其中的逻辑和观点,比起给病人治病难度大多了,一篇论文至少要看半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审核论文要花费十到十五个小时,工作量不是一般大。
姚羽已经开辟业内审稿人,这些审稿人不是岐黄研究所的在职员工,而是中医行业的大拿,他们拥有审阅投稿人员的资质。这些审稿人不一定在乎那些稿费,他们更关注审稿人的身份,因为这标志着他们站在行业的明,说明中将儿童和成人区分开来,但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
儿童医生在西医算是比较注意差异性的,他们会询问儿童的体重,根据体重计算药物配比的剂量,但事实上,成年人也需要这种差异化的配比。
比如一米六身高的成年人,和两米身高的成年人,药水的剂量难道也一样吗?
这名论文的作者认为,伴随着社会高度文明,人们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苛刻,如果中医想要破解现在的困境,可以考虑从“药物定制”的角度出发。
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并将之视作下一个工业变革。消费者想要购买一件衣服,可以通过手机拍照,然后再提出对衣服的要求,在一线的工厂会迅速得到指示,在极端的时间内制造出成品。
这意味着未来人穿的衣服,没有一件相同,都是量身定制而成。
现在这个作者便建议,朝这个方向努力,设立一个“中药定制师”的职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定制一份适合自己病情服用的药材,工厂接到订单之后,立即开始生产。
如果他的想法能够成功,意味着三味制药以后会有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定制产品,每个患者使用的药材都不是统一的。
苏韬不动声色地与宋思辰笑道:“我想见见这个作者,
跟他当面好好聊聊。”
这篇论文吸引苏韬之处,不仅在于观点新颖,还提出了不少实质性的执行方案,虽然还很青涩,但不少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苏韬始终认为,只要有了一个觉得对的方向,那就得大胆地朝这个方向迈步。
宋思辰笑着说道:“我知道你会喜欢这种趋势性的论文。现在大部分来稿还是以学术论文为主,尤其是七大医派之间的争论,每天都会有很多戏码可看。”
苏韬笑着说道,“唯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苏韬给姚羽发送一条信息,先见见这名论文作者,并跟他详谈后续执行的工作。姚羽有点意外,问,“怎么想投资他?”
苏韬微笑,“知我者姚大哥。钱不是问题,关键是,我得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从我手里成功地骗到钱。”
“说骗有点过分了吧?”姚羽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