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朔十一年的夏天,张村的西头,建起了三栋有着相当规模楼房,楼房有每栋三层,水泥与红砖的结构,外层刷了白色的石灰,镶了透明的玻璃窗户。三栋楼房呈品字行围绕着前方的广场。
由于宁毅的主持,楼房与眼下这世间的房屋风格全不相同,只是镶嵌在窗户上的玻璃都有着不菲的价值。或许出于某种恶趣味,三栋楼房被简单命名为“张村一号楼”、“二号楼”与“三号楼”。
楼房对外开放,一号楼陈列目前有的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原理演示;二号楼是各种藏书与华夏军中思维发展的大量辩论记录,兼有这一路过来的大事纪念馆;三号楼是工作楼,原本预备拨给华夏军商业部管理,陈列相对成熟的商业产品,但到得此时,作用则被稍稍修改了一下。
华夏军这一路走来极不容易,为了养活自己,商业手段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在另一方面,这些年华夏军思想的塑造中,固然有着“平等”的提法为基础,但就现实层面来说,提倡契约精神,基于格物的研究引导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基于这些想法,离开凉山之后,建立一套这样的陈列馆和纪念馆,给他人介绍华夏军的轮廓就成了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商业部也能依靠这样的展示多揽些生意,同时将华夏军的面貌向外界公开。
离开凉山范围后,整个华夏军体系一度非常忙碌,接管各地,扩军练兵,再加上各个地方的基础设施也有必须跟上的,面子工程的建设相对延后。在这三栋楼的设计与建造上,宁毅则并未考虑审美的过渡,直接套用了后世的简洁、大气、实用风格,以他无良地产商的背景,房屋工程一切顺利,竣工之后,乍看上去也颇有一种“未来”的冲击力。
只是到这一年夏天将三栋楼建好、陈列室铺满,女真人的兵祸已迫在眉睫,原本预备侧重商事的楼房首先走向了政治宣传方向。
为了应对女真人的到来,整个成都平原上的华夏军都在往前推进。当初未被华夏军占领的地区固然以梓州为首,但除梓州外,还有整个川四路北面的十数中小城镇,其时都已经收到了华夏军的通牒。
这个时候,虽然外界看来还未产生大规模的战斗,但整个气氛却毫不温柔。华夏军的精锐分作数股,兵力前压的同时辅以游说、劝说。七月八月间,这些城镇陆续投降已经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人认为华夏军会继续对顽抗者手下留情,所有人都明白,若继续扮演死硬派,在女真人到来之前,华夏军就会毫不留情的踏平眼前的一切。
除了几起在概率之中的小规模的抵抗外,八月里随着梓州的投降,川四路除剑阁这必经的出口,陆续都已经进入华夏军的版图,各种权力、政务的交割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但对于原本就负责治理各地的官员,华夏军并未采取一刀切、全盘取代的政策,在进行了简单的、还是在梓州、是华夏军能撑住、还是女真人最后能得天下,这些问题都是议论的重中之重。
这期间众人又谈起那位宁先生,这片广场远远的能够看见那位宁先生居住的院落一侧,据说宁先生此时仍在张村。便有人谈起张村的交通、成都平原这一片的交通。
“……华夏军自入主成都以来,籍助救灾,籍助行商便利,首重的便是修路,而今以张村为中心,主要的驿道都翻修了一遍,四通八达,宁先生于张村坐镇,正是最好的选择。大战起时,即便后方有人心怀鬼胎,此地的反应,也是最快,君不见几年前此地还是荒滩,如今桥梁都建了四座了……”
众人议论之中,自也不免为了这些事情啧啧赞叹,能够来到此地的,即便经过几日参观,对华夏军反倒不再理解的,当然也不会在眼下说出来,只要最后不当华夏军的这个官,即便一时被监视,日后总能脱身。而且,若真不谈理念,只说手段,宁毅创下这样一番基业的本事,也实在是让人服气的。
这样议论了片刻,秦绍俞从不远处过来,参与了小范围的讨论,他笑眯眯的,顶着参差的白发享受深秋的太阳,随后倒是笑着说起了众人关心的这个话题:“你们先前在聊宁先生?可惜今日见不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