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夏第七军与完颜宗翰在汉中平原以西点起火焰时,剑阁的烽烟,也一直在几天的时间内剧烈地燃烧着。
渠正言并未如期完成在三日之内夺取剑阁的预定计划。
面对着已然萌生死志,带着异常坚定的觉悟据地死守的拔离速,兵力上并未占据优势的渠正言登山的进度并不快——从历史上来说,能够突破前方的关城并徐徐挺近已经是独一份的战绩,而且在之后的作战中,作为进攻方的华夏军始终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以眼下剑阁的兵力对比与火器对比来衡量,也已经是近乎奇迹的一种状况。
在铁炮的小型化仍未取得决定性突破的情况下,渠正言所带领的这支部队,很难从狭窄的西南山道间拖出大量的火炮进行攻坚。重点带出来的几十发火箭弹固然能在远距离的对攻中占到一定的优势,但过少的数量无法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
而拔离速将一门门火炮散放在山岭的各处,一旦处于颓势,即点燃火药桶将铁炮炸毁,这样坚决的抵抗,令得华夏军抢夺火炮后往上攻坚的意图也很难实施得顺利。
除了已经寥寥可数的火箭弹“帝江”之外,渠正言唯一的优势,便是手下的部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一旦进入混战,是可以将对方的部队压着打的。但即便如此,已经意识到难以回家且投降也不会有好下场的金兵战士也并未轻易地弃械投降。
一向擅长走钢丝、出奇兵的渠正言在看清楚拔离速的抵抗姿态后,便放弃了在这场战斗里进行过于冒险的奇兵突袭的计划。在拔离速这种级别的老将面前,玩弄心机极有可能令自己在战场上栽倒。
综合这些因素,剑阁的战斗在随后成为了一场惨烈却又相对按部就班的作战,华夏军每每在进攻中辨认一个点,随后拔除一个点,一步一步地朝着山巅推进,一旦拔离速组织反攻,这边则同样沉稳地组织防御,相互拆招。渠正言固然没占到太多兵法上的便宜,拔离速几次组织的骤然反攻,甚至是大规模的炮击,也都被渠正言从容挡下、一一化解。
许多年后,这场双方各指挥数千人进行的攻防,会一次又一次地在战史上出现。双方在这激烈而频繁的交锋中都使尽了浑身的解数。
这是身为金国宿将的拔离速在一生之中最后的一场战斗,一方面他以破釜沉舟的态度面对着这一切、始终冷静地面对着一步又一步的后退,将士在死亡、防线被压缩;在另一方面,尽管双方战斗力逆转的事实已经犹如泰山压的安置在后世一度被人诟病,宁毅将兵力的减少集中在了几处俘虏营地的看守上,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附近兵力的武装状况(甚至一度加强了防疫力量),当参谋部往上报告这样有可能让俘虏抓住机会,产生哗变。宁毅的回答是:“有哗变,那就处理掉哗变。”
面对剑门关外局势的紧张与不可控,这样的应对表明,宁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做好了大规模杀俘的准备,尤其是他在那几处兵力减少的俘虏营地附近加强防疫力量与发放防疫手册的行为,更加佐证了这一推测。这是为了应对大量尸体在潮湿的山间出现时的情况,察觉到这一动向的华夏军战士,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将紧张度又调高了一个级别。
与兵力的调动同时进行的,是侯五、侯元顒这些负责看守俘虏的人员,有意识地向俘虏中的“首领”人物透露了整个**框架。尤其是宁毅轻描淡写的“处理掉哗变”的命令,被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加以了渲染。
华夏军的兵力的确捉襟见肘了,但那位心魔已经放下了仁慈,准备采取更残酷的应对手段……这样的消息在部分于女真俘虏中仍有声望的中高层人员之间传开,于是俘虏间的气氛也变得更加紧张和肃杀起来。死亡还是反抗,这是部分金人俘虏在一生之中面对的最后的……自有的选择。
四月二十,渠正言并未如期攻下剑阁,宁毅一度发了脾气,叫人往前线传了句话:“你问问他,要不要我自己来?”
剑阁之战的结束,是在四月二十二这天的下午,已经被逼到绝地的拔离速允许了其余金兵向华夏军投降,随后带领八名亲卫发动了冲锋。
这是他最后的冲锋,附近的华夏军战士展开了正面的迎敌,他的亲卫被华夏军一一斩杀,一位名叫王岱的华夏军排长与拔离速展开捉对厮杀。双方在这之前的战斗中均已受伤,但拔离速最终被王岱斩杀在一片血泊之中。
宁毅率领一千二百多人,也是在这天下午抵达了剑阁。剑阁距离汉中的直线距离三百余里,考虑到道路蜿蜒,想要抵达战场,恐怕得跋涉五百里左右,他命令一千二百多的生力军首先出发,以最快的速度袭击昭化:“告诉完颜宗翰,我杀过来了。”
同日夜晚,他也在剑阁,收到了汉中平原传来的初步战报,宁毅与渠正言看得目瞪口呆:“开什么玩笑,粘罕这样子玩微操,怎么玩得起来的!”
渠正言不太明白“微操”的意思,只是感叹:“这帮女真人的意志,很坚决。”战局面临劣势,或者壮士断腕,或者一败涂地,但宗翰并没有这样,兵力一拨一拨地扔出去,就想要耗死华夏第七军。这样的意志若是放在当年的武朝人身上,早没有金国的第二次南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