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以为明朝都只是明末才有人造反。其实不然。比如,弘治年间的都掌蛮叛乱,南海叛乱,正德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江西府盗贼群起。
而明朝的惯例是,对北作战是重心,用的宿将。而南边的平叛,基本都是采用文臣任总督来平定。
换言之,张昭掌握着对鞑靼的战略制定的建议权,实际上是处在整个明朝军事决策机构的最的弘治皇帝连连点头。确实,最重要的是办好自己的事情。
但同时有点不明所以,问道:“牵制鞑靼人,令他们内斗,这是可行的。而削弱,这如何削弱?大明的丝绸、茶叶虽然好,但鞑靼人的战马也会不断的生产出来,并不会断绝。”
燧发枪的事情,张昭早就上奏章解释过。否则,西北那边要放开给民间购买,朝堂诸公如何会同意?是以,弘治皇帝此时不奇怪张昭的说辞。而是直接问他关心的问题。
张昭说的口都有干。这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一些常识,说起来要累死人。但是,为了让弘治皇帝支持他的策略,他还得说。想一想,组织语言道:“
陛下,大明和鞑靼,双方每一年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可以统计出一个数字的。历年的数字加起来,再扣除每年的消耗,得出的就是一国的财富。
在大明而言,就是太仓里的银子、粮食、布匹。
那么,双方现在互市,进行贸易。在这个做生意的过程中,则必然是有一方赚钱,有一方亏钱。我们用茶叶、丝绸等奢侈品去换战马,以大明商人的精明,必定是赚钱的一方。
当然,鞑靼人也不是傻子。不会任由茶叶、丝绸的价格猛涨。肯定会要求协商出一个合适的价格,维持贸易平衡。
但是,更深的陷阱就在这里。大明换来的战马,是可以用于作战或者运输的。鞑靼人换取的丝绸、茶叶,只能用于吃、穿。长此以往,双方的战争天枰就会倾斜。
以前的互市,为何没有这个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贸易量太少!根本起不到这个作用。所以,此次陛下若决心开互市。
那么,应当将宣府、榆林两镇中设置贸易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交易,不要限制初一、十五这样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吞吐货物,产生巨大的交易量。”
弘治皇帝坐在书案后,沉思着。他意识到张昭提出的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意识到推行这件事的麻烦。
对内,有反对声音。
对外,如何保证巨大的贸易量顺利成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