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下午运作下来,李中易发现,有些工匠确实很努力,但是,技不如人,次品返工率非常之高。
肿么办呢?李中易独自转了几个圈,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国营企业不是一直讲究学比赶超传帮带么?
按照陋规,很多工匠都不愿意把独门的技艺,传给外人。有一种说法,叫作传子不传女。
嗯,敝帚自珍可不行啊,李中易摸着下巴,问李小七:“你打猎的技巧,在什么情况下,会传给外人?”
李小七连想都没想,直截了当的说:“除非我的儿子死了,养子负责养老。”
嗯,典型的小农思想,李中易懒得给李小七上课,又问他:“如果,我让你教人打猎,每教会一个新猎人,给多少赏钱,你才会干?”
李小七迟疑了一阵,说:“这个还真难说,万一教会了徒弟,饿死了我这个师傅,给的一点点钱财,,临阵的时候,契丹骑兵冲过250米的时间,只需要20秒。
目前,李中易身边,最有弓弩实战经验的老猎手李小七,一分钟内也仅仅能上弦六次而已。
这已经属于特例!
这就意味着,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周军的神臂弓手,刚刚放出一箭,顶多两箭,契丹骑兵就已经杀到了跟前。
目前,弓弩坊现有的弩,包括蹶张驽在内。射程也许略带一些,但是威力都不如李氏神臂弓,而且上弦非常之缓慢。
射程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弩箭的准确性,也非常令人堪忧。
李氏神臂弓,因为是弩,所以没办法在箭尾安装雕羽。
据李中易的观察,弩箭被射出去之后,很多都会在空中突然转向,甚至翻跟头。
嗯。技术难度太高,难怪神臂弓会在北宋亡了之后,就失了传。
《复活的军团》。这部记录片里面,专门介绍过秦弩的威力,尤其是,弩箭的锥形箭头。呈现的是三棱形。
据考古学家论证。三棱形的箭头,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
李中易失望之余,继续打起精神,开始从箭尾做文章。
一张李氏神臂弓,按照正常的制弓、贴片、上胶、驯弓的完整程序走下来,至少需要三到四年。
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成本。按照老工艺。李中易即使从现在开始大规模生产神臂弓,最快也要三年以后。才可以派得上用场。
技术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李中易的造箭任务接近尾声的时候,就在三司使衙门里接了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