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六六一章 如何选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六一章 如何选择(2 / 2)

反面的例子也有。袁绍部将季雍背叛后投靠了公孙瓒,袁绍派遣大将朱灵前往攻击。朱灵的家就在叛城之中,公孙瓒将朱灵的母亲弟弟拉上城头,以此来要挟朱灵。朱灵没有顾忌,力战攻城,结果城池攻陷了,全家也被公孙瓒杀害了。这件事对朱灵有多大影响不好说,但朱灵作为曹操早期就已成名的大将,却始终不得曹操信任,不能不说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徐庶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的社会地位不能和以上人员相比,如果再背上一个不孝的名声,可以说,这个人仕途也就基本结束了。


不是说尽忠重于尽孝,徐庶不可以以尽忠为理由留下来吗?


这就是三国这个特殊时期的另一种情况了。当时天下虽然是诸侯各自为政,为某一个诸侯效力,就是那个人的臣子,但天下还有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假如曹操以天子的名义任命某人为官,那这个人也就在形式上和诸侯一样,成为了朝廷的臣子。这就像刘表手下的韩嵩所说的那样:“天子给予韩嵩一个官职,我就是天子之臣子,而只是将军刘表的古旧官吏罢了。”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时期的不同平常。


曹丕有一回大宴宾客,他出了一道题,说:“君主和父亲都得了重病,只有一粒药丸可以救一个人,你们是先救君主呢还是先救父亲?”众人莫衷一是,只有长史邴原不参与讨论。曹丕点名让邴原表态,邴原大声说:“救父亲!”曹氏父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就是实际上的“君主”,曹丕问这话的用意,显然是要大家表忠心,但邴原身为曹丕幕僚班子的首席官,却说出了曹丕并不想得到的答案,而曹丕却也并没有为难他,可见这是一个时代的特殊。毕竟,内战和抵御外辱是有区别的。


既然在刘备麾下和为曹操效力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如果丢掉了孝道又会导致身败名裂,从某种方面来说,徐庶还真的没有更多选择。


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强留徐庶呢?大致有三个原因。


一是刘备没有强留徐庶的理由。孝是当时最高的道德标准,徐庶过不去的坎,刘备同样不能违背。整个封建社会,只有皇帝可以“夺情”(父母死后的守孝),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利,刘备这时候还不是皇帝,强留不符合情理。这样做就不符合刘备的初衷,一旦他这么做岂不是告诉世人他有异心,想要自己当皇帝,毕竟刘备当时喊的口号是恢复汉室,而不是自立为帝,毕竟这时候汉朝还在,皇帝还在;而等到后来曹丕篡位,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逼迫下称帝,若是他自己没有这想法,诸葛亮等人真的能逼迫成功,显然不大可能;


第二个原因说起来有些残酷,但是却是不得不说的事实,徐庶不算道:“吾儿,为母自小告诉你要心存忠义,你能谨记在心,为母很高兴。但是,你却是没能明白为母的心思,若是天下太平,天子英明,君臣和谐,你这么做为母自然高兴;然而,如今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征伐不断,你如今忠的是幽州牧,心怀的当是幽州百姓。若是你能力足够,那么再去考虑天子和天下的问题,如今的你却还不能做到那一步。如今,你应该走出去看看幽州的百姓,看看他们的生活,在幽州牧的治下,他们是否能够做到温饱。为母不懂得大道理,该怎么做还是要看你自己,无论你怎么做为母都会支持你。”


“是,母亲,孩儿知道了。”徐庶不指望吴氏能帮他解惑,他只需要这不掺杂任何感情的关心和叮咛就足够了。


用完饭,徐庶决定听从母亲的话,去看看百姓的生活,或许会让他有所感悟。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