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第四百四十六章 二王密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六章 二王密议(1 / 2)

到显凤五年,自己遭疑被逐出军机处.显凤十年八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郊外,显凤皇帝拒绝逃往热河,欲亲自率军出征,结果不幸坠马病倒,而在勤王之师于北京城下死伤惨重,洋人有意言和之际,特降谕旨,任命自己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自己临危受命,忍辱负重,签定了北京条约,重新跻身于朝廷权力中心,直至显凤皇帝病逝.


也可能是不放心自己吧,显凤皇帝遗命立太子承纯为皇太子,令承威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辅佐承纯,而做为近支亲王的自己反而不在顾命之列.


而在承威等人欲图全面控制朝政之时,自己以高超的谋略和果敢,与仁曦联手,发动了惊心动魄的辛酉政变并取得了胜利.


在辛酉政变以后的四年中,可以说是宜欣一生最为辉煌的华彩乐章.他身兼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数职,实际上掌握了朝廷内外所有大权.宜欣那时改组军机,主持涉外事务,重用曾伯函等重臣开办洋务,使得国事重有起色,也就是在那时,仁曦太后赐给了自己这座宅子.


可后来盈满即亏,随着自己权势的增长,仁曦对自己的疑忌也越来越深.二人的关系恶化,是从她背地纵容日讲起注官蔡寿祺上书弹劾自己始.


那一次仁曦下令革去自己的一切差使.此举令满朝哗然,虽经朝中众王公大臣求情,恢复了自己的军机处、总理衙门职务.可她还是夺了自己的议政王名号.


那时他已经觉得自己“任事不能如初”.而后来自己弄出的诛杀仁曦的亲信太监海德盛事件.更加剧了仁曦太后对自己的忌恨.


如果不是林义哲想办法促成海外侨商报效修园,让他和仁曦的关系趋于缓和乃至重归于紧密,他以后的日子,真是无法想象.


即便如此,敬亲王也知道,他和仁曦之间,是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远的不说,仁曦让自己的七弟纯亲王宜瑄主持海军衙门.加入到这“叔嫂共和”的局面当中,牵制自己的意图,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毕竟,这“叔嫂共和”的局面,是从他开始的


当年年轻的叔嫂联手夺得了政权,但在制度设计上却犯了难.


合法掌握着最高权力的,是当时年仅6岁的彤郅皇帝,他只是个小孩子,本身就需要辅政者乃至摄政者.而合法掌握辅政权乃至摄政权的是承威等“顾命八大臣”,却已经被打倒.面对这种局面.叔嫂们创造性地进行了一场涉及根本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国两制”,即皇太后的“垂帘听政”制度.与敬亲王的“亲王辅政”制度同时并存.


这两种制度,虽然史有先例,但都是权宜之策,并不符合大乾“祖制”,更不符合中土传统的防止君权旁落的基本准则.自古以来,后宫、外戚干政都是正统朝廷所不容许的,而且,“垂帘听政”很容易激发人们对“女主当国”的无限遐想.至于历史上的“亲王辅政”,大多都演变成为篡位的悲剧,在通往最高权力的台阶上,这些血缘高贵得离皇帝宝座只有一屁股之遥的亲王们,其实是睡在身边的、最为危险的政敌.


这种“叔嫂共和”的权力格局,在大乾立国初年的杜兰铎太后与阿莫拉摄政王的搭档中,已经做过试点,积累了实践经验.但在那个年代,杜兰铎太后的权威远不如阿莫拉摄政王,实际上还是“亲王辅政”一头独大,只是因为阿莫拉或出于政治觉悟或出于“伟大爱情”,才保住了舜致小皇帝的皇位传承.但已经无限接近于最高权力的阿莫拉,最后还是没能逃脱“老二”们惯常的下场:身败名裂.


在“叔嫂共和”的早期,年轻的太后们与亲王们参与政权管理的并非只是敬亲王一人,基本奉行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太后们在后宫负责教育皇帝,而亲王们负责在朝廷管理国家.一切政令都通过形式意义上的“谕旨”而下达,太后们更多地是代替皇帝履行国家元首的象征作用.


在这样的格局中,敬亲王自然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瓜田李下,嫌疑自生,敬亲王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令太后们感觉被怠慢,甚至怀疑将遭遇又一个阿莫拉,实在也在情理之中.当“叔嫂共和”进入到第四个年头时,两宫太后突然发难,一举褫夺了敬亲王的“议政王”头衔.


当时朝野上下普遍认为,这是仁曦太后主持的夺权行动,但这实在是两位年轻寡妇的联手亮剑.尽管都被尊为太后,但此前仁泰太后贵为皇后,她之于仁曦,不仅是妻于妾,更是君于臣.作为昔日的正宫娘娘,彤郅皇帝的教育,乃至日常生活,都是由仁泰太后,而非皇帝的生母仁曦太后来负责.在世人的眼中,仁泰太后的形象十分和善,甚至懦弱,但在最为关键的辛酉政变中,她所表现出来的果决和刚毅,绝不亚于仁曦.


事实上,仁泰在表面上的“清净无为”,正是一个国家元首的应有的超然姿态,从而放手让其他两位管理具体的行政事务,并且游刃有余、不露声色地调节着左右平衡:在褫夺敬亲王的“议政王”头衔时,她站在了仁曦一边;而在之后处死仁曦的宠信太监海德盛,尤其在为彤郅皇帝挑选皇后时,她又联合了敬亲王.敬亲王与仁曦可以说均为人中龙凤,能如此周旋于这对龙凤之间的仁泰太后,根本不可能是懦弱无能的庸才.


两位皇太后对敬亲王的“修理”,效果是显著的.在一番深刻的自我批判后,敬亲王被允许重返领导岗位.但其定位却迅速地调整为一个大管家.而太后们则超越了“皇嫂”、确定了“女主人”的主导定位.在她们看来.敬亲王已经开始远离成为“阿莫拉第二”的危险.


幸亏纯亲王入主海军衙门,直接领导林义哲这个筹海大臣后,和自己配合得一直十分默契,哪怕是林义哲故去后,也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关系,这才让他办起事来,不至于处处掣肘.


这位纯亲王,现在的光旭皇帝承田的亲爹.原本可是颇有些“清流”气息,但人要说变,也是很快的.


现下有能力参与到中枢之中的王爷中,敬亲王为人最为周正严谨,这也源于他从28岁开始就挑起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担.敬亲王待人宽厚,这点连西方人都大为认可.这令他的周围凝聚了一批精英,在内忧外患中,支撑起了政府的运行.敬亲王自身崖岸高峻,洁身自好,不似四哥显凤皇帝那样“绯闻”不断.与聪明外露、果决刚毅的敬亲王相比,排行老七的纯亲王似乎多了些“老气”.表现得更为低调、更为绵里藏针,也更为大智若愚.


在打倒承威等顾命大臣“八人帮”的“祺祥政变”中,纯亲王宜瑄的功绩往往被掩盖在仁曦和敬亲王的光环背后:正是他带兵将承威和平桂从热被窝中抓住,完成了政变中最艰难、最有风险、也是最为关键的任务.在之后的“叔嫂共和”体制中,他执掌首都卫戍部队的主力“神机营”,又控制了掌握全国海军力量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实际上形成了敬亲王掌握外交、纯亲王掌握军事的基本格局.


大乾帝国现在的这个“叔嫂共和”的特征是“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两制并存,“亲王辅政”是亲贵们能接受“垂帘听政”的条件和前提.而纯亲王不仅是皇叔,也是仁曦太后的妹夫,这注定了他能被最大多数的人所接受.在仁曦眼中,这无疑也是对敬亲王的一种制衡,尽管他在敬亲王早期两次被仁曦修理的时候,都义愤填膺地站出来为六哥说话.


纯亲王在“出道”前,给世人的感觉相当地“左”,比较保守、排外.对敬亲王的改革,尤其“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外交政策,他总是嗤之以鼻,建议太后“摈除一切奇技yín 巧、洋人器用”,甚至两次秘密上书,建议削弱敬亲王的权力.有人撰文批评他“疾兄之专权,久有眈眈之意”.毫无疑问,这样的互相监督,正是仁曦最希望看到的.


之前以高调的“极左”面貌出现的纯亲王,一旦主政,便令人惊愕地实现了大转身.在对外战略上,他几乎完全继承了此前所批判的敬亲王的“投降路线”,甚至走得更远,令海内外观察家们跌破眼镜.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