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423部分阅读(2 / 2)

油布街小巷,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逸,肃静,明哨,暗桩,流动哨,那都是各司其职,骆林也回来有几天了,知青潮也落下了帷幕,现在也归于平静。


骆林现在还是在总参部上班,他也不是天天准时去,而是象后世一样,他想几点去就几点去,当然,总参部分了几个部门,各自为政,互不干涉。


所以,二部那就是骆林的天下,虽然,二部后来又来了个副部长,顶替去北河工作的骆林,不过这个人也是京城人,也是红二代来的,自然知道骆林是什么人了,他可不敢随便炸刺,要知道,得罪了这位小爷可没啥好下场,所以,他这个副部长其实就是个摆设,二部的人都清楚,谁才是二部的真老大。


不过马青松等人还是给这个副部长面子的,毕竟,人家也是红二代不是?而且这个人还是五七干校出来的!


啥是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窑洞那位《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国内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五七干校学员在劳动前学习主席语录。


19xx年x月x日,窑洞那位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x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窑洞那位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窑洞那位还要求学校缩短学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让“资产阶级统治”学校。


《五七指示》反映了窑洞那位要在全国每个基层单位开展“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也表现出他对知识分子一贯的不信任态度。《五七指示》出台后,中x中央转发了这封信。


19xx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xxx思想的大学校——纪念x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9周年》对《五七指示》作了进一步阐述及推广。


19xx年,黑x江柳x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的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许多老干部被“下放”到干校劳动。


“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


当时包括□□□中央、国务院等大批国家机关在南河、北湖、西江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千名知识青年。


而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更是数以万计,在那里接受改造的学员有数十万人。


19xx年“九?一三事件”后,《人民日报》刊发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972年4月24日)要求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和专家教授。随着他们的返城,五七干校也渐趋衰落、冷清。


但谁也不敢贸然撤销;仍有一批人滞留在此。大多数地方则把五七干校当作让干部轮流去劳动、学习一段时间的场所。


当全国掀起“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评《水浒》”


运动时,各地的五七干校则成了办应景学习班的场所,平时则只有看守房舍和农具的留守人员。


直至19xx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此类干校方陆续宣告正式撤销。


这类干校一般选址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去干校的人被称为“学员”无论资历深浅、品级大小,所有人都叫“五七战士”他们中间有机关干部、大大小小的走资派、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反动学术权威有的还拖家带口,未成年的小孩被托给城里或家乡的亲友代管。


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如x国作协、x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等单位,连老弱病残除外的政策也被置于不顾,统统撵进干校;年纪最长的有七十(俞平伯)、六十(冰心、陈伯翰等)以上的人,丧失劳动力的、体弱的、深度近视的人就更多了。


他们被不分年龄、性别,统统按照jūn_duì 编制,编到划定的连、排、班去,由军宣队或工宣队管理。


他们被规定过军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必须整队呼口号,?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