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小说>历史>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六百一十二章君臣相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一十二章君臣相知(1 / 2)

正文


一直以来,赵桓对商人这个团体,即热爱又担忧。


作为21世纪的人,赵桓非常清楚。


当商人的势力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就会发动颠覆性的政变。


资本一定是渴望权力作为保护伞,来长久的保护他们的利益的。


若无很好的遏制和均衡,财阀控国是必然。


一旦资本强而朝廷弱,则会出现可怕的局面。


届时,房价、基础物价、交通费等等,日常民生,皆为财阀主控,失去了可调控性,底层百姓的只会越来越惨。


自从发现不少商人都与官员由来往后,赵桓的内心开始敏感多疑起来。


撤换掉徐处仁、唐恪这样的自由贸易派,改而让主张朝廷强力主导的虞允文上台。


虞允文上台后的确有所建树,就说大宋粮食局下的大米、小麦、酒肉等基础物资的储备都有所增加。


这些是很重要的战略储备,打仗的时候必须要的。


赵桓正四处用兵,虞允文的这一套做法很符合他的口味。


且不说仅仅是粮食局,就说艺造局、品造局的产线也全面收缩进来。


以前唐恪在的时候,为了追求规模量产,将许多手工艺品外包到民间。


规模起来了,但是品质却难以保障,长此以往,对大宋的手工艺品肯定是不利的。


再说这挖矿一事,以前由民间商社在商虞司竞标而得,现在基本收回来给到工部做统一规划开采。


唐恪曾经上言说朝廷这是与民争利,会导致国富民贫。


到底是全面放手给民间自行发展,还是有朝廷主导,这两年已经在朝堂上形成了新的派系争论。


只不过,赵桓一直将主要的矛盾引向对外的战争,所以两派并未真的撕裂。


但这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从前年徐处仁卸任,到今年唐恪被调到西北,老派的骨干只剩下周朝,他们越发觉得危险。


赵桓的确是打算下一个十年,将局面收紧,由朝廷来主控,朝廷商社和民间商社的交税比例,要调整到八比二。


如此,一是能毫无压力地满足日益增加的军费开销,以及各项日常投入。


二是可以很好地遏制一下民间商人势力的恶性膨胀。


直到两个月前,赵桓和叶崇在规划超市的事情的时候,突然感同身受,的确,朝廷不是什么事都能做的。


该交出去的还是得交出去,至于如何把控民间商人过度膨胀而损害国家利益的问题,他已经想清楚解决方案了。


他的做事风格很简单,只要边界问题可控制,一切事情,怎么快怎么来。


不要害怕复杂的问题出现,每一件事在走向完成的过程,都会出现大量问题。


执政者不能因为害怕问题,而踌躇不前。


虞允文在一边道:“陛下,若是有一天,商人真的走上了哪一条路,陛下打算如何?”


桌案上的香炉青烟袅袅,延福宫里除了皇帝和帝国首相,别无他人。


一张张世界大陆版图挂在皇帝身后。


赵桓叹了口气,道:“若是真有那么一天,朕不介意推倒重来。”


虞允文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一天真若是出现了,就不是像之前小部分的商人勾结官员那么简单了。


民间的商人集团崛起,他们本身就是大宋经济的一体,一旦他们成了气候,将会成为一股极其危险的势力。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