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生活的最后十年,这些有关统治者作用的、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思想变得更加重要。这连同他在经济和政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左的态度构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之一。对形势发展的第三个因素、在很多方面也是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中苏关系中矛盾的逐渐暴露以及毛对这些变化的反应。
1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19—120页。
2 “致陆定一”,1958年12月22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54—555页。(出于某种考虑,这里略去了该大学的名学)。毛的信和有关文件的原文都收录在《万岁》(1969年)一书中第 267—269页。
1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卷,第257—258页。英文原注为:《社会主义高潮》第460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73—274页。
2 《1981年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英文原注为:《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323—324页。这里所说的毛在成都会议上突然支持大社,在中国之外可以看到的有关他在会上三次演讲的原文中都没有出现。(参见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 96—124页。)
1 戴维·s.g.古德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与省:四川和贵州(1955—1965)》,第144— 145页。
2 参见李锐:《论三峡工程》,第8—10、94—99、171、245页和其他各处。
3 《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5年版,第249页。英文原注为:《红旗》,1958年6月1日,第1期,第3—4页;《北京周报》,1958年6月10日,第15期,第6页。
1 《剑桥中国史》第13卷,第868—869页。
2 1958年8月21日上午和1958年8月30日上午的讲话。《学习文选》第304、306—307页。
3 1958年8月30日的讲话。出处同上,第318页(也参见8月21日的演讲第306页)。
1 1958年8月17日、8月21日(上午)和8月30日(上午)的演讲,出处同上,第302、305—307页各处,第318页。
2 s.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第353页。
3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44—146页。
4 廖盖隆:“历史的经验和我们的发展道路”,《中共研究》1981年9月号,第123页。这份报告最早是提交给1980年10月25日由中央党校主持召开的中共党史学术讨论会的,后来在中国正式出版的只是修改后的文本。完全有理由相信台北复制的原件是真实的。它被翻译在《问题和研究》(1981年10月号、11月号和12月号上。这里所引的部分出自10月号第84页。至于新的文本,参见廖盖隆:《党史探索》第308—365页。在正式出版的文本中,有关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全貌作了极大的压缩,并且没有包括周在劝说毛放弃“自由供给制”中所起的作用的有关细节。
5 参见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22页,其中特别是1958年3月22日的谈话部分。
1 《万岁》(1969年),第247页;《万岁》(1967年)第12、17、49页等。
2 《万岁》(附录),第32—33页;译自s.施拉姆:“毛泽东和他1958—1969年的永远革命理论”,载《中国季刊》第46期(1971年4—6月),第226—227页。
1 《万岁》(1969年)第245页和《万岁》(1967年)第15页。
2 《万岁》(1969年),第204页。
1 参见s.施拉姆:“毛泽东和永远革命理论”,其中特别是第232—236页。
2 见吴江在《哲学研究》1958年第8期第25—28页上的文章。s.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