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节_24(2 / 2)

即便如此,十一中全会的基调与这些正式要求防止出现偏向的警告仍有明显差距。甚至在大会期间,毛写了一张“大字报”,张贴在中央全会会议厅外面,他在大字报里指责“某些领导同志”——很明显,这指的是刘少奇和邓小平——在“五十天”里“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派出工作组去学校和政府机关。1十一中全会通过决定,撤销了三个政治局委员(总共有21个政治局委员)的职务,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标志着十一中全会的深刻意义:毛泽东个人发动的对党的机构和知识分子的全面进攻合法了,为了进攻就需要在更高程度上发动群众和进行更激烈的政治斗争。


1 有关毛与他的同事们在60年代初的冲突,参见安炳炯:《中国的政治与文化革命:政策进程的动力》;哈里·哈丁:《组织中国:官僚问题(1949—1976)》,第7章;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2,大跃进(1958—1960)》;肯尼思·利伯撒尔撰写的《剑桥中国史》第14卷中的章节。


2 杰罗姆·陈编:《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40页。


3 帕里斯·h.张:《中国的权力和政策》(修订本),第131页。


1 斯图尔特·施拉姆编:《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93—195页。


1 陈:《毛泽东的文章与目录》,第102页。


2 《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文件”,1967年5月18日,《北京周报》1967年5月19日,第10—12页;《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 1967年11月6日,《北京周报》1967年11月10日,第9—11页。最近出版的材料说明,后一篇文章是在陈伯达与姚文元的监督下起草的,见孙敦璠编: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下文称《历史讲义》),下卷,第268页。


1 关于人民解放军在60年代初期的情况,见约翰·吉廷斯:“中国jūn_duì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作 用”,载《太平洋事务》第39卷第3—4期(1966—1967年秋季号和冬季号),第269—289 页;约翰·吉廷斯:《中国jūn_duì 的作用》第12章;埃里斯·乔菲:“林彪领导下的人民解放 军:政治干预的前奏”,载约翰·m.h.林德贝克编:《中国:一个革命社会的管理》,第343— 374页;埃里斯·乔菲:《党与jūn_duì :中国军官的职业化与政治控制(1949—1964)》。


1 关于向人民解放军学习的运动,见安:《中国政治》,第6章;约翰·吉廷斯:“‘向解政军 学习’运动”,载于《中国季刊》第18期(1964年4—6月);哈丁:《组织中国》,第217— 223页;拉尔夫·l.鲍威尔:“经济中的政委:中国的向解放军学习运动”,载《亚洲概 览》第5卷第3期(1965年3月),第125—138页。


2 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67年12月16日)引自约翰·吉廷斯:“从文化大革命着党与jūn_duì 的 关系”,载约翰·威尔逊·刘易斯编:《中国党的领导与革命力量》,第395页。


3 肯尼思·利伯撒示:《中共中央和政府会议研究指南(1949—1975)》,第238—239页。


4 高英茂编:《林彪事件:权力政治和军事政变》,第321—322页。


1 罗斯·特里尔:《白骨精:毛泽东夫人传》,第154页。


2 关于江青在此时期的作用及其与激进知识分子的关系,见默尔·戈德曼:《中国的知识分子: 建议和异议》第3章;罗克珊·威特克:《江青同志》,第321—322页。


3 上海的与北京的之间的区别,参见戈德曼:《中国的知识分子》第3章。


1 洛厄尔·迪特默:“中国政治中的权力基础:‘四人帮’垮台的理论和分析”,载《世界政 治》第31卷第1期(1978年10月),第42页。


1 关于60年代初期的教育政策,见约翰·加德纳:“知识青年与城乡差别(


请收藏:https://m.shucaiqxs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