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引自“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77期(1979年3月),第170页。
1 同上,第169页。
2 “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79期(1979年9月),第647页。
3 加赛德:《活跃起来!》,第194—196页。
1 以下对民主墙的简要概括主要根据加赛德就亲眼所见写的报道:《活跃起来!》,第212—298 页;加拿大新闻记者约翰·弗雷泽:《中国人:一个民族的肖像》,第203—271页;戴维· s.g.古德曼的《北京街头的呼声:中国民主运动的诗歌与政治》中的分析和诗词。加赛 德和弗雷泽与这场“民主运动”的参加者有多次接触。
2 弗雷泽:《中国人:一个民族的肖像》,第245页。
3 这是对一位中国参与者的分析。引自古德曼:《北京街头的呼声》,第141页。此人于1979 年5月被捕,他批评了知识分子的“傲慢”,并指责他们没有参加这场运动。
1 李宏宽(音):《宪法颂》,引自古德曼:《北京街头的呼声》,第70页。
2 引自加赛德:《活跃起来!》,第247—248页。
1 引自加赛德:《活跃起来!》,第256页。
2 《邓小平文选》,第172页。
3 《邓小平文选》,第181页。
4 加赛德:《活跃起来!》,第256—257、262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文件》,第169页。
2 资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第281—289页。
1 华强调道德价值与物质刺激并重。参见“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83期(1980年 9月),第615页。
2 邓与其他五位老干部辞职的通告与陈永贵辞职的公告是分开的,措词也稍有不同,这表明, 陈是不体面地离开,而且不是光荣引退。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 次会议文件汇编》,第175—176页。
3 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73—175页;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 (下),第705—709页。
1 郝和段:《中国共产党六十年》(下),第709—710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 事年表》,第438—439页;资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第290—291页。
2 引自多姆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76页。
3 正如我已指出的,叶对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保留华的领导职务和在1977年劝说华重新 承认邓的领导职务负有某种责任。1981年6月六中全会开会时,叶剑英没有出席,表面上 说是生病了,但他写信表示同意这次人事变动和对华国锋的批评。一份正式的党的报告书认 为有必要发表这封信的摘要,以免人们对他的缺席产生误解。见资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 重要会议集》(下),第293页。
4 多姆斯指出,1980年2月的五中全会曾决定提前召开中共十二大,即在1982年十一大的五 年任期结束前召开。他认为原先预期召开的时间是1981年年初,但由于在对毛的评价问题 上和行政改革上出现分歧,会议被迫延期。这样,十一大任期仍按期结束。见《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政府和政治》,第183页。
邓小平的纲领
毛之后,谁接班?
1978年12月召开的三中全会清楚地表明,无论华国锋的头衔多么耀眼,他只是一位临时继承人,毛的真正继承人将是邓小平。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邓的最终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毛本人的行为造成的。假如在周生病时毛不把邓召回,那么在总理缺位时,邓也不会成为统治中国的一位显要人物。假如在周死后毛不再将邓打倒,那么邓也不会成为替代文化大革命的新政治秩序的象征。当然,由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组成的“三驾马车”本来可能具有更强的优势,从而使那些愤怒的文化大革命受害者不得翻身。
邓获得权势的令人注目的特点在于,从一开始,他就避免对他的权力进行有名无实的肯定。在叶剑英不再当毛死后的权力经纪人后很久,邓仍坚持在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排名上位居叶剑英之下。1没有迹象表明,邓在任何时候想过要攫取党的主席、总书记或总理职务。相反,他却迅速地把他预期的接班人聚集在他的身边,给他们职位和职责,以便使他们能获得经验和尊敬。这是毛曾提到过但从未付诸实施的一种接班人培养方法。
邓自我克制的主要原因是他决心避免给人以他想扮演毛一样的角色的印象。的确,为了防止任何人企图继承毛的地位,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取消了党的主席一职。另外一个预防措施就是期盼已久的对毛的重新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冷静地估价毛的功与过,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功与过,使毛那种神一般的形象非神秘化。中共在对待毛的问题上比苏共对待斯大林问题显得更有勇气。据报道,1956年赫鲁晓夫在作揭发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时,有人指责赫鲁晓夫也是个同谋犯,并大声叫喊:“同志,当所有这一切发生时,你在哪里?”而当毛的过错最终被罗列起来时,邓作为一个受害者,没有理由害怕发生这样的问题。
然而,比起1/4世纪以前的赫鲁晓夫,邓更有理由谨慎从事。无论中国人可能认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多么偏激,赫鲁晓夫一直认为苏共还有尚未受到玷污的列宁的形象可资利用。对于中共,毛既是列宁又是斯大林。如果不谨慎处理对毛的评价,两个形象均可能受到损害,这对党的合法性将造成无可估量的影响。
此外,即使在指责文化大革命的那些人中间,也有许多人想使毛得到保护,使毛的一些行动得到肯定。特别是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们不想过分地谴责这个曾领导他们走向胜利的人,也不愿过分谴责他们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作用。一个策略就是尽可能多地谴责林彪和“四人帮”。从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中国当局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