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政治狂想曲,它断言一代人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将再次降临。《在废墟上》虽然有力地唤起人们记住刚刚过去的年代所遗下的荒原,但仍在结尾时通过其主人公,一个老练的教授对历史作出的长远的透视而展现了希望的光辉。
“暴露文学”的其他主要作品有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小说以一个新囚犯来到劳改农场开头,以全副武装的卫兵结束:玉兰被无辜者的鲜血染红了。刘真的《她好象明白了一点点》暴露了60年代早期的山村贫困引起的饥荒;竹林的《生活的路》报道了1975年农村存在的行乞现象。这个时候,高晓声的小说虽然充满机智和热情,却传达了村民生活的阴郁凄惨,他的主人公为改变贫困的生活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显然前景暗淡。《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是他最为有名的小说中的两篇。
有些小说使用一种框架,请读者通过这个框架去品味他对残酷现实的觉悟,居然与一位高级干部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十分相似,而这位高干渐渐发现这些苦难正是他自己过去的行为所造成的。钱玉祥的《历史啊,你审判我吧》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另一些小说则把两代人并列在一起,描绘了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认识到他们已使他们的青年继承者失望了:陈村的《两代人》和金河的《重逢》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这个主题。
纪念文人的文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年来唯一允许的纪念主题是鲁迅,但在1979年大量涌现了对黑暗的十年中遭受迫害的作家表示敬重的文章。邵荃麟及其妻子受到他们的女儿的纪念。邵荃麟是提倡小说描写“中间人物”的主要倡导者,他在60年代中期成为教条主义批评家的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的这类文章中最为人欣赏的是巴金怀念他已故的妻子的作品。
对浪漫的爱情故事的偏爱只是一个征兆,预示着人们再次关心小说、故事对个人生活史的评估。谌容(1935—) 1980年发表的小说《人到中年》,表现一个女眼科医生,如今因为心脏病突发和精神崩溃,自己也躺在了病床上。通过她的回忆和思考,小说加深了当时的内省基调。充满强烈感晴色彩的散文传达了医学的浪漫;作为纪念品的是一个戏剧性的眼科手术;但是小说表现的基调是极度紧张、过度劳累、官僚主义的挫折和缺少报酬等感觉。谌容故事中的主角,一些年纪稍大的知识分子,背负起社会的重担,但却很少得到承认,很少受到注意。一个同事的出国移居计划赢得了更多的同情而不是批评,事实上这位移民从机场的来信完全破坏了故事欢乐的结尾(一个老农民的治愈)。
女作家张洁(1938—)于 1980年发表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由于勇敢地肯定了浪漫的爱情而受到欢迎,但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她遭到攻击,说是行为放荡,道德不容。这个故事由一个女孩对她母亲的悲惨回忆构成。她母亲同一个平庸的丈夫结了婚却爱上了一个老干部,老干部保护了这位革命烈士的遗孀,但却没有同她结婚。他们的浪漫史就这样保留着一丝缺憾。
有两篇小说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在“人性”幌子下过分渲染了个人的或感情上的满足。《第二次握手》是青年作家张扬的作品。它在60年代末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但到了1979年,作者从反党罪的监禁中释放出来以后此书才得以出版。这是一部关于著名的进步科学家“永恒的三角”爱情生活的无害的狂想曲。“第二次握手”意味着重新解放,意味着现代化,意味着对老式的言情小说之类“长时间阅读的书”的需求。
戴厚英的小说《人啊,人!》于1981年出版,这部小说在小说技巧上更为时髦,虽然同台湾、日本或西方世界的小说相比,其内心独白、梦境等“创新”,其象征和引喻的繁复使用实际上显得更为平淡。这本书许多地方涉及到围绕出版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性”的爆炸性主题的手稿而展开的斗争。这个主题也是长期压抑的知识分子何荆夫的信条。何荆夫是孙悦的情人,孙悦则是作者的另一个自我。她对过去20年的回忆,表现了对阶级斗争是通向未来的钥匙这一概念的极度幻灭,主张和呼吁回到更为人道的价值观。
抗议的新诗人
在近年来所有的旧体诗作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无题诗,这种传统的五言四行诗于1976年4月初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烈士纪念碑前,悼念三个月前举行了葬礼的周恩来。当时一首优雅而精致的悼念诗引起了周恩来的敌人(臭名昭著的“四人帮”及其追随者)的注意,这首诗也反映了他们在周恩来死后的表现: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
扬眉剑出鞘。
虽然《天安门诗抄》1中的诗歌大部分都使用现代语体和通俗的民歌形式,但另一些如上面引用的这种类型的诗歌却发挥了它们传统风格的作用,更加强了毛自己诗词给人们的教益:古诗词形式在新社会里远未过时。
新诗人在暴露文学中起了一定作用。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正如题目所暗示的,鞭笞了为个人目的而滥用职权的行为。韩瀚、雷抒雁和女诗人舒婷都写了使人耳目一新的具有浓厚个人情感的诗歌;一些成名诗人如艾青和白桦在沉寂了多年之后重新归来,对任何专制压迫的复辟提出了严厉的警告:
真理怎么能是某些人的私产!
不!真理是人民共同的财富,
就像太阳,谁也不能垄断。50000447_0852_12
最为极端的形式回归是回到惠特曼式的散文诗风格,使用无韵的、复杂的,但有节奏的分行形式。毕塑望在《只因》中使用了这种形式,为女干部张志新唱了一曲挽歌。张志新在1975年被残酷地处死,这一事件成为“四人帮”帮凶的重大罪行(在被带到刑场上之前,她的喉咙被钻了一个洞,(原文如此,实际是割断喉管——译者)不让她喊叫;据说一个卫兵见此惨状当场晕倒了)。
以北岛(赵振开,1949—)和顾城(1958—)为首的80年代早期的青年诗人,在关于“朦胧”的论争中成为主要目标。(朦胧对于训练有素的诗歌之耳和诗歌之眼来说意味着含蓄之美,但对几十年来献身通俗化语言的批评家来说,则是一定程度的不必要的猜测的困难。像北岛的《雪线》这样的诗歌自然令人想起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或30年代中国象征主义诗人:
忘掉我说过的话
忘掉空中被击落的鸟
忘掉礁石
让它们再次沉没
甚至忘掉太阳
在那永恒的位置上
只有一盏落满灰尘的灯
照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