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以上的峭崖
历尽一次次崩塌后
默默地封存着什么
雪线下
溪水从柔和的草滩上
涓涓流过1
这些青年诗人是怎样接受他们前辈的直接影响的,这一问题仍有待讨论。
自1976年以来出现了许多女诗人,包括舒婷,她的《赠别》令人想起冯至的十四行诗的那种安详的沉思,但却流动着一股清流,力图再现往日的美好;梅绍静的《问》是对那些承受了20年沉默的人提出来的,他们像牡蛎一样蜷缩在自己营造的重壳里,或者像蚕一样为造丝而受煎熬。
诗人雷雯1979年12月发表的作品则表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幸存者所必须的坚韧意志:
菱
没有自己的泥土
因此
它用那带刺的果实
保卫
艰辛的生活1
一位至少最初是以诗而成名的作家现已转向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徐迟(1916—)已将报告文学变成一种有趣的诗歌性散文样式。1978年的《歌德巴赫猜想》和一些其他的作品描述了数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其他科学家的生活和成就,对科学的小说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那些创造科学知识的人偶然的乖僻行为辩护。
新话剧
可能正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非常过分地将革命样板戏的唱段强行塞进观众嗓子之故,因而人们转而钟情于话剧。也许这个转变是真正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仅仅是由于新一代的剧作家和戏迷认为这个更富当代意义的名词更合胃口。无论出于何种原因,60年代早期引起争论的话剧是披着历史剧的外衣,而70年代后期的话剧则垄断了新爆发的舞台活动。
“四人帮”的倒台,同讽刺他们滥用权力的戏剧在舞台上的出现,中间只有短暂的一瞬。《枫叶红了的时候》是一个表现“四人帮”追随者企图破坏一个研究所的工作的讽刺剧,这个研究所的成员哀悼毛逝世的同时,仍全身心投入重新开始的科研工作,以纪念毛。更为感伤也更受大众欢迎的,是1977年苏叔阳创作的《丹心谱》。这出戏的戏剧高潮是舞台上收到了来自病床上的敬爱的领袖周恩来的电话。1976年4月天安门广场的拥护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示威也是宗福先1978年创作的《于无声处》的主题。赵寰等的《神州风雷》(1979)中,周恩来被搬上了舞台。朱德是这出通俗道德剧的另一个主角,反面角色是“四人帮”成员们。
1979—1980年,倾泄了对“四人帮”的愤怒声讨之后,一大批对仍然存在的专权进行更深入中探索的新剧又出现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邢益勋的《权与法》。这出戏上演于1978年5月,揭露了一个如今已恢复了权力的以前“四人帮”的受害者。这个人成功地掩盖了他20年前犯下的罪行,包括因用救灾款而导致许多人的死亡。人物的现实主义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他们在他们自己和先辈们所开创的制度下,悲叹这种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赵国庆的《救救她》探讨了新近认识到的少年犯罪猖獗的问题。在一个干部子弟的引诱下,女主人公成了一个持枪流氓集团的成员,并且有了一个私生子,而她以前那个老实的男朋友在最后一幕又忠诚地接受了她。
1979年的戏剧《假如我是真的》,1标题表达了情节本身讽刺的循环:假如年轻的主人公确曾是高干的儿子,而不只是一个冒名的顶替者,那么他就能享有中国官僚主义的下属们持续不断的谄媚而给予他的各种特权。这出戏比它的模特,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更入木三分。它只上演了为数不多的几场,也仅限于北京和上海的内部演出,并且当年年底便被禁演了。苏叔阳1980年的《左邻右舍》虽然由于对追求个人享乐的干部进行讽刺而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却更加显得不关痛痒。这出戏通过1976—1978年国庆节对北京一个四合院的冲击而展开,表现出作者对老舍及其《茶馆》的借鉴。
王靖的《在社会的档案里》是一部电影本,讲述犯罪行为——弓虽.女干和谋杀——被保护高级官员的jūn_duì 所掩盖。李克威的《女贼》是另一部描写青年人的电影,这些父母受迫害的子女或受到被引诱的受害者与社会发生了冲突。同《假如我是真的》一样,这些电影在1980年2月北京的一个大型讨论会上讨论过,在这次讨论会上胡耀邦作了一个关键性的发言。大家都同意,作家不应忽视社会难题的长期性,但他们应该认识到旧社会残余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影响,应该关心突出新社会的积极力量,这样就能产生新的面貌。总之,作者应该考虑他们作品的效果。
在大量新的通俗戏中,许多都探讨了长期遭到压制的罗曼蒂克的爱情主题。田芬和钱曼兰1980年的《她》突出了成年人追求爱情和婚姻这样一个诚实的主题。《她》重新肯定了一个年轻寡妇追求幸福的权力,她一直孝顺地侍候婆婆;而男主人公则不顾自己家庭的反对去追求这个寡妇的爱。这一类戏剧坚决主张表现个人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完全不同于那种统治舞台多年的宣传口号式的自我牺牲主张。
1 刘心武:“向母亲说说心里话”,《上海文学》 1979年第12期,第80—85页。由海伦娜·科 伦达翻译,译文在霍华德·戈德布拉特编的《80年代的中国文学》第137—138页。
1 见罗杰·加赛德:《活跃起来!:毛以后的中国》。
1 诗集由一群教师以童怀周的集体笔名出版于1978年。
2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1 译文见邦尼·s.麦克杜格尔:《太阳城的提示:北岛的诗》,第73页。(见《北岛诗选》,新 世纪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100页。——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