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乙哥,逍遥津那边你熟不熟?”慕容延钊这么一问,引起了李中易的高度重视,他知道,慕容延钊这是在替他打听内情。
“那地方鱼龙混杂,闲人太多,往来汴河的商人大多不在那里卸货。”张小乙不愧是包打听,一口道出逍遥津的惨淡现状。
李中易却见怪不怪,并没有太多的惊讶,他早料到,柴荣绝不可能这么轻易的放过他。
不过,李中易的灵魂来自于商业贸易异常发达的全球化时代。就算他仅仅是个名医,可是圈子里的好朋友,不是经商就是做官,耳濡目染之下,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现代商业贸易的运作模式。
如果,李中易仅仅是个布衣草民,那倒确实有些难度。不过嘛,他现在可是逍遥津令,就算是品级再小,也还是逍遥津这个码头的主官。
“逍遥津背后的那一片街坊归谁管?”慕容延钊显得很随意的问张小乙。
张小乙咧嘴一笑,说:“那是三不管的地界,府衙和开封、祥符两县,都可以管,却都嫌麻烦,不太爱管。”
“呀,这可就有些麻烦了啊。”慕容延钊皱紧了眉头,替李中易担上了心。
李中易一听是三不管的地界,不由微微一笑,说:“不麻烦的话,怎么可能显出我的真本事呢?”
以李中易的官场经验,管理同一件事的部门越多,就越麻烦。越管不好。
不管是,五龙治水也好,十虎管药也罢。涉及到的部门越多,真空地带也越大,留给李中易操作的空间,就不会小。
李中易最担心的就是,只有一个:“元朗兄,我一路行来,发现这开封的酒肆非常之多,可惜的是,竟无一家上档次的酒肆,实在是遗憾呐。”
“是啊,是啊,喝了先生家里的玉液香后,再喝这些鸟酒,简直难以下咽啊。”慕容延钊嚷嚷过后,忽然突发奇想,“元朗,你不是和榷酒的那帮子人很熟么,不如帮着先生搞个‘酒户’吧?”
赵匡胤笑了笑,说:“只要先生愿意,这有何难?”
“那就多谢元朗了。”李中易等的就是赵匡胤的这句话。
说实话,主要是大周的酒类有专卖,李中易又是初来乍到,除了赵家兄弟和慕容之外,别无人脉。
瓶儿提前把很多铜钱,换成了金银,虽然在开封兑换的时候,可能会损失一部分,这也总比全都白扔了强得多。
换句话说,李中易如今的手头上,并不缺少发展商业赚钱的启动资金。如今,赵匡胤利用特权,帮他补上了所需的官府特许,那也就是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不论哪朝哪代,要想办到特殊的事,就需要特殊的渠道,人脉、钱脉和权脉,缺一不可。
“先生,你可知陛下为何让你去管逍遥津?”赵匡胤瞥了眼吃喝正欢的赵匡义和慕容延钊,小声问李中易。
李中易夹起一筷子莴苣笋,微微一笑,说:“出兵打仗,最缺的是什么?”
赵匡胤毫不迟疑的说:“后勤补给,粮草弓弩,驮马民夫。”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李中易咽下嘴里的莴笋,接着解释说,“中原还未统一,北方的蛮夷又一直虎视眈眈,十余万精锐禁军,需要大量的物资和钱财来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