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谈判代表团发出相应的指示。
文件表达了双方关于双边关系,特别是人文领域的交流、两国青年的接触、恢复空运等方面的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对着自己面前的麦克风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我强调指出,已经结束的会谈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以致无法借助简单化的概念对它进行评价。会谈使得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了我们的分歧的性质,消除了积累下来的部分偏见。
信任的建立并不是一锹而就的事,而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高度评价美国总统关于美国不寻求军事优势的保证,并且指望这种保证将从行动上得到证实。里根说,政治对话将扩大,将在各个层次上举行。他还谈到就最高级互访达成的协议。两国将发展双边合作,继续并扩大就地区问题进行的磋商。这些词句以及说出这些词句所用的语气,很早以前就从苏美两国国务活动家的词汇中消失了。当时还是一些很老练的评论家都不敢冒险写出”苏美关系和世界政治开创了新纪元”这样的字句——他们过去曾不止一次”栽”在这上面。但是,人人都感觉得出来,第一个突破口已经打开,如果双方谁也不从中作梗,即将出现使世界摆脱核威胁的机遇。
可是日内瓦会谈对我们自己的政策有什么意义呢?
我可以这样回答:制定优先考虑的政策工作自此加大了力度。这几个月以来,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会报告中的对外政策部分由党中央国际部、外交部、科研中心负责起草。我们搞出了一个走向无核世界的纲领,而且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在宣传层面提出这个问题,而是倡议共同拿出实际行动来。
这个纲领经过政治局讨论后,在1986年1月15日的声明中公诸于世。毫无疑问,这样一份文件之所以能够产生,是由于我们走上了进行深化改革的道路,是由于加强了对外交往,对国际政治采取了新的态度。1985年的对外交往,对国际局势所做的客观分析,使我们确信国际社会已经成熟到了能够接受这种思想的程度。至少现在就应当干起来了,而且要干得很有胆略,要干得非同凡响。就苏联的领导层而言,我没有遇到他们的反对,有些人也许在内心深处还抱有某种疑虑。至于那些无耻之徒,他们多半是这样议论:2000年还很遥远,”冷战”当中使用什么手段都行,来点蛊惑又有何妨?但是,各主管部门、科研中心的专业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都在认真地为文件做论证准备,对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措施将在国内外产生的后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
我应当说明,谢瓦尔德纳泽为准备这份文件花了大量心血。在他被任命为外交部长后不久,我和他在一次谈话中一致认为必须采取这个步骤。到了秋天我们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这就是对形势所做的科学分析,对几个月以来的交往和会谈的评估意见。就在那时我们决定把我们的构想编写成长远的纲领,用来作为继续”和平攻势”的基础。
当这个纲领的准确工作完成时,在一次碰头会上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最好在什么时间发表出去呢?起初我曾设想,这个纲领应当成为苏共二十七大报告的组成部分。这里起作用的是以往的老经验,更确切地说,是以往的老框框——重大的主张不可”浪费”,要节省下来,用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至少也要用在中央全会上或者重要纪念日的活动上。但是,经过考虑后我们认定,如果把这个纲领纳人党代会的报告中,就会贬低它作为一个独立行为的意义。而且,提前公布这个纲领并不妨碍对所提出的宏伟创议的讨论。事实也的确如此。代表大会不仅支持了新政策的哲学,并且具体地支持了纲领本身,这个纲领其实已经成为国家纲领了。
我再补充一点,代表大会通过了这个纲领,这不仅仅表现了自斯大林时代起形成的党员对领导的传统式的忠诚:不管党中央提出什么建议,都会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一致通过。不,这一次开始显现出社会风气的变化,这是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初步的、小小的成果。那时候党内的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事情还因循旧例,陈旧的机制,虽然是很勉强地,但仍然在为最高当局服务。与此同时,人们也感到宽松一些了,越来越敢于说心里话了。他们对于使国家和全世界摆脱核威胁的坚定决心感到很亲切,很容易理解。□ 作者:米?谢?戈尔巴乔夫
第十六章 新思维和对外政策(2)访问华盛顿。第一个《核裁军条约》
1987年12月7日我们乘坐的”伊尔62”在空军基地安德鲁斯着陆。在机场上,我、赖莎?马克西莫夫娜和随行人员受到了乔治?舒尔茨及夫人的欢迎。他致了简短的欢迎词,我致了答词,然后我们的车队便驶往华盛顿。我和舒尔茨国务卿同车,他的心情很好,谈话围绕着访问日程安排进行。这是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我将向读者谈谈我此次访美的印象。但我要先谈一谈这次访问的顶点——第一个《核裁军条约》。以后会有第一阶段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和第二阶段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但是一切都始于《中短程导弹条约》。如果没有这个条约,恐怕也不会有以后的条约。况且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很可能是另一番模样了,因为《中短程导弹条约》本身是变化了的形势结出来的第一颗成熟的果实,是走出”冷战”的开端。
签字仪式是在庄严的气氛中举行的。所有参与者无不激情满怀。签字开始之前我和总统单独呆在一起,在礼宾官员的示意下走向签字仪式大厅。电视开始转播,在场的人起立欢迎我们。签字的程序只用了几分钟。我们交换了条约的俄、英两种文本和为这个仪式特制的钢笔。两个男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然后里根和我分别向美苏两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发表了讲话。